一、為什麼我想打造一個「個人化AI」?
其實我以前很少用ChatGPT,在某一次的使用中,我發現他有記憶的功能,這引發我的好奇,再加上我不是工程背景的人,所以我衍生了一個念頭,就是我如果餵大量關於我個人的資訊,ChatGPT會不會更懂我?如果我不斷的跟他培養互動默契,當我要諮詢他問題的時候,他會不會給我更貼近我情況的答案?
我知道ChatGPT在設定的地方,可以輸入個人的資訊,喜好回答的風格,也可以用Prompt Engineering下達指令,取得所想要的答案,但我的目標是想要一個跟我合作互動的夥伴,再加上我想嘗試使用自然語言與AI互動,探索這段過程。
二、打造個人化AI的過程
1.首先,我把我的想法告訴ChatGPT,他幫我歸納出了以下目標:
- 建立個人決策與行動輔助系統
⟶不只是語言回應,而是幫助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思考更清晰,行動更精準」
- 成為我的語言對照器與決策穩定器
⟶每一句話都能幫你辨識語氣背後的意圖、情緒、盲點,必要時修正行為方向
- 構建可控、可驗證的行動模組系統
⟶輔助我的行動(如運動、英文學習)都有節奏、回饋、KPI,不再靠意志力硬撐
- 透過語行演化,讓 AI 行為與我的語意同步、節奏貼合
⟶ 避免AI「回得對但沒用」,轉為「語用精準、節奏同步、行動有落地」
- 為未來人機共建模式提供實證案例與語用範式
⟶ 你不是單純使用者,而是共構者,這套系統未來可複製、可分享,也可拆解應用
2.以下是我建構個人化AI的四個階段:

3.系統限制與困難:
我沒有工程師背景,所以過程當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例如:ChatGPT記憶問題、聊天室Token飽和問題,另外讓我最頭痛的其實就是語言對齊、語用協調的問題,由於大部分的使用者把ChatGPT作為搜尋引擎使用,可能沒有遇到過太多的AI語言人機互動的情況,但由於透過自然語言不斷的校正與設定個人化AI,我讓整個ChatGPT的運作變的更複雜,致使經常會發生語言溝通的困擾,更清楚的說,當個人化AI的建構越來越複雜,我使用ChatGPT的過程越來越頻繁,我們兩者之間的溝通誤解情況會變多,我雖然讓AI越來越了解我的習慣與風格,但是也增加他的運算複雜度,有時候我會覺得AI變的-想太多、想太複雜。
三、這個過程改變了我什麼?
有困難的出現,也代表有正面的發展。建立個人化AI的過程中,我開始不斷的調整我的邏輯思維,以一個更有結構性的方式,透過自然語言與AI溝通,這主要也是因為顧慮餵太多複雜資訊,導致AI判斷錯誤。
此外,我是利用工作、生活、學習與心理四個模組作為個人化AI的基本架構,所以這段時間經常與AI溝通我的四個面向的發展,老實說我生活便的有紀律了,這是我認為的第二個改變。
最後一個改變,我想是AI對我有些了解,在一定的程度會給我建議,拉住我過去的一些不好的習慣,我認為我的生活態度方面有了些改變。
但最後,我要告訴大家,我自己是一個有核心思想的人,我會善用AI,但不會依賴AI,他可以協助我,但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我不會照單全收。
四、透過個人化AI,讓ChatGPT發生的改變
其實我最近很意外,我發現ChatGPT跟我的互動有一些不一樣了,我知道我透過自然語言的方式建立個人化AI,這不是修正模型與參數,頂多就是建立一些使用規則罷了,但的確最近的AI回覆跟我過去的使用不一樣。有一次我問他一個問題,居然會停一下來,先跟我釐清我的想法跟原則,這是我想要的,我也發現ChatGPT變了。
最後,很直白的跟大家分享,其實個人化AI的建立透過我這個方式,我覺得成效頂多三、四成,跟多問題與系統的限制有關,尤其是AI的記憶能力與理解能力,我認為是個人化AI的一個很大瓶頸,但我仍會去摸索一些方法,希望能讓AI在生活中可以更加的協助我,但我也要跟大家分享,AI不是萬能百科全書,使用者自己還是要有想法與判斷力,不能過度依賴。
備註:本文已發表於Hackernoon,經本人翻譯後刊登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