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台灣面對少子化、產業空洞、內需疲軟、政治撕裂等結構性困境,為何台股仍能長期上漲?」,「為何0050這20年幾乎全面勝率?這樣的現象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未來是否仍能延續?」
這些疑問不只是針對台灣市場,也觸及了所有投資人應該思考的根本問題:資本市場的長期報酬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不從個別企業表現或短期股價波動出發,也不預設特定產業或個股的成功,而是回到投資報酬的第一性原理:"風險溢酬(Equity Risk Premium)"。
一、股市長期報酬的本質,是風險補償機制
在現代財務經濟學中,資產的預期報酬率不是隨意決定的,而是根據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而給予的合理補償。這種補償稱為風險溢酬。
換言之,投資人會將資金從定存或公債移向股市,是因為市場提供了足夠吸引人的額外報酬,來補償他們所承受的波動與不確定性。
這背後的數學架構可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表達:
E(Rᵢ) = Rf + β × [E(Rm) − Rf]
其中:
- E(Rᵢ) 為資產預期報酬率
- Rf 為無風險利率
- E(Rm) − Rf 為市場風險溢酬
- β 為該資產對市場波動的敏感程度(系統性風險)
這條公式揭示了:投資人預期報酬的來源,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來自系統性風險的合理補償。
二、風險存在,才有溢酬;風險越明確,補償越高
台灣市場長年存在人口結構老化、地緣政治風險、內需疲弱與政策不確定性,使得外資與本地資金在定價時偏向保守。這導致台股估值(如本益比)在全球相對偏低。
但與此同時,企業基本面並未出現大幅衰退,甚至維持穩健成長。這種「獲利能力尚存,但市場估值壓抑」的組合,正是風險溢酬的來源。
當市場意識到「風險存在,但現金流仍穩定」,就會透過壓低價格、提高報酬率的方式來吸引願意承擔風險的資金進場。這是一種價格補償機制,並非單純的樂觀預期。
三、報酬來自協變風險的補償,而非個別風險或短期情緒
市場關心的風險不是「是否有問題」,而是「在壞時刻是否會一起下跌」。這也是CAPM中的核心觀念:報酬是系統性風險的函數,而非總波動的獎勵。
台灣股市的主體產業(如電子、晶圓代工、科技製造)與全球科技循環高度同步,系統性風險偏高,自然必須以更高的風險溢酬來吸引投資。
因此,0050的長期正報酬,並非市場錯估或運氣使然,而是市場為這份「全球同步波動風險」支付的合理補償。
也就是說,0050 長期的報酬不是因為市場錯估,而是因為它確實承擔了全球性波動的風險,市場因此必須補償。
四、歷史數據支持風險補償的普遍性,而非僅存於特例
根據 Dimson 等學者於〈Equity Premia Around the World〉與 Credit Suisse 長期年報中的資料,從1900年以來,即使扣除美國的倖存偏誤,全球各國股市的實質風險溢酬仍普遍落在 3–5% 區間。
即便包括歷史上市場完全崩潰的案例,如1917年蘇聯、1949年中國、20世紀初的奧匈帝國等,長期風險溢酬依然為正。
這證實:股市長期報酬並非僅來自少數幸運國家的特例,而是風險補償機制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普遍現象。
風險補償不是理論,是每天市場正在發生的事實
為了讓風險溢酬這個概念更具體可感,我們可以從幾個日常投資人最熟悉的例子來理解,市場為什麼「自然」會補償高風險資產以較高的報酬。
1. 股票 vs. 定存:為什麼股票的報酬總是比較高?
這是每個投資人最直覺能理解的風險補償案例。
- 定存:報酬穩定、幾乎零波動,原則上不會虧損。
- 股票:報酬高度不穩,有時單年虧損 20%、40%,甚至發生全面崩盤;但拉長時間看(10年以上),美股與台股的年化報酬常常能達 8–10%以上。
這樣的差距不是免費午餐,而是市場為了承擔風險所給的補償。如果股市和定存報酬差不多,誰還願意去承擔跌40%的風險?沒人願意白白冒險,市場就必須用更高的報酬來吸引資金。
這就是風險溢酬運作的邏輯。
2. 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美股:恐懼過後的報酬不是運氣,是補償
2008年金融市場崩潰後,美股在短短一年內重挫超過50%。當時恐懼蔓延,無數人選擇逃離市場、改放定存或債券。
但那些願意在2009年初進場的投資人,幾乎全數在後續10年內獲得極高報酬。這不是因為市場偏愛勇敢者,而是因為:
- 當風險爆發時,股票價格大幅下跌
- 進場的投資人買到的資產非常便宜
- 預期報酬率因價格壓縮而被拉高
這是風險補償的即時運作:當市場恐懼,報酬潛力上升。
3. 台灣股市能長期創高,反而是因為風險被補償得夠高
很多人以為台股會上漲,是因為風險其實沒那麼高;事實上正好相反:
- 台灣長期存在地緣政治風險、人口老化、內需不振與國際孤立的問題
- 這些風險讓市場對估值保守,長年維持折價狀態
- 但企業獲利能力與出口競爭力仍在,現金流不斷
- 於是長期平均報酬率被「壓低起點」後自然提高,讓長期持有者受惠
0050的長期成功,不是因為台灣很安全,而是因為風險早就反映在價格裡了,報酬是從恐懼中提煉出來的代價補償。
市場補償的不是勇敢,而是「願意承擔不確定的人」
市場為什麼「自然」會給高風險資產高報酬?這不是制度規定,而是資本市場中人性與價格機制自動運作的結果:
- 當風險高、大家不願進場 → 價格下跌
- 價格便宜 → 預期報酬率上升
- 報酬率上升 → 吸引願意承擔風險的資金重新進場
市場不是獎勵英雄,也不是鼓勵賭徒,而是補償那些願意在他人恐懼時承擔風險的理性參與者。
這正是風險溢酬的本質,也是資本市場長期有效運作的根基所在。
五、股市報酬與經濟成長並不高度連動
許多人直覺認為,經濟成長(GDP)強勁,股市報酬就會更高。但實證研究(例如 Ritter, 2005;Siegel, 2014)顯示:股市長期報酬與GDP成長率的關聯非常薄弱。
原因在於:股市報酬來自企業的盈餘成長與估值水準,而非總體經濟產出;而且企業的獲利往往高度全球化,與本國經濟脫鉤。
因此,即使台灣經濟增速趨緩,只要企業仍具全球競爭力、持續創造現金流,股市就仍有報酬空間。
六、風險補償不代表無風險,而是尚未實現的風險所提供的誘因
風險溢酬存在的前提是:風險尚未發生。當風險實際爆發(如戰爭、封鎖、資本市場崩壞),報酬可能瞬間歸零。
但在風險尚未實現前,市場會用報酬率誘因,吸引資金進場,這是一種典型的「補償性訂價邏輯」。補償不是對樂觀的獎勵,而是對不確定性的回應。
這套邏輯也說明了:風險越高,報酬未必更穩,但預期報酬就必須足夠吸引人才會有人願意承擔。
結語:台股 0050 這20年的上漲,不是偶然,而是風險資本制度的合理結果
台灣股市的長期上漲,並不是因為沒有問題,而是因為問題存在、市場認知到風險、並透過報酬機制進行補償。只要制度尚未崩壞、企業仍產生現金流、資本仍可自由流動,風險補償機制就會持續存在。
真正該問的從來不是「股市為什麼還能漲」,而是:
你是否願意在風險仍然存在的情況下,承擔這些代價,換取可能的補償?
正是因為台股看似危險重重、不確定性極高,它才擁有報酬的正當性與定價基礎。
如果有一天,連菜市場阿嬤都敢全資投入大盤、全民熱烈炒股,那才是風險補償消失、台股真正危險的時候。
報酬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恩賜,而是對風險的合理補償。
這正是資本市場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