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與六月,我參觀了兩場與浮世繪相關的展覽——一場是創價美術館的《從江戶到近代: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另一場則是嘉義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江戶浮世繪之美》。
身為熱愛日本文化的我,時常聽見「浮世繪」這三個字,但過去所熟悉的也僅限於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因此,這次我決定深入了解浮世繪的來龍去脈。
「浮世繪」一詞最早出現於天和年間(1681—1684),當時的版畫插畫家菱川師宣,將插圖獨立製作成版畫,這項創舉也被視為浮世繪的起點。
「浮世(Ukiyo)」原本寫作「憂世」,意指充滿苦難與無常的人生。但自從德川家康於1603年建立江戶幕府,結束戰亂後,日本進入了長達約250年的和平時期。隨著經濟發展與庶民生活日漸穩定,「浮世」逐漸轉化為「輕鬆愉快、及時行樂的現世」之意。
浮世繪類似今日的量產印刷品,例如月曆或海報。題材貼近庶民生活,涵蓋美人、歌舞伎演員、武士、歷史人物與風景名勝等。由於價格平實,不僅廣受民眾歡迎,還成為外地人造訪江戶時的熱門伴手禮。浮世繪的普及,也間接提升了庶民的審美品味與對藝術的接受度。
「浮世」一詞本身便帶有「現代風」的意味,正因為庶民對新潮話題與風俗的好奇與熱情,浮世繪才能在當時蔚為風尚。
這次展覽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畫家「川瀨巴水」。他在學習西洋繪畫的同時,透過寫生練習,逐漸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格。他的作品線條細膩、色彩柔和,構圖上也充滿詩意。如果沒特別說明,很容易誤以為那是一幅西洋水彩畫。
細看每幅浮世繪,會發現線條與色彩表現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斷轉變,既記錄了當下的生活,也承載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與美學。
浮世繪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江戶庶民生活的視覺縮影。透過這些畫作,我彷彿穿越時空,看見了當時人們的日常、流行與情感。每一次展覽的觀看,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美感其實從來就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源自生活本身。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𓐄
⚠︎資料內容參考,創價美術館的展覽簡介內容。
⚠︎有請 AI 幫我潤飾和校對,但文字內容都是我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