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捷克,想到的有好山、好水、風景美好的斯洛伐克,以及最多人被提起的「卡夫卡」、「布拉格之春」和「絲絨革命」。
捷克和臺灣,分別位於歐洲的中心與亞洲的邊陲,彼此距離超過了九千公里。然而,歷經歡騰、噤聲、反抗、和平,二十世紀前後,捷克與臺灣各自劃出屬於那個歷經高壓、禁錮和渴望自由的筆墨。
本站分為六個大標題…
展覽總說
訴說著,捷克與臺灣的相似,並邀請我們,進入捷克文學風景。
「誰是捷克人?」捷克現代文學的起點
十九世紀的捷克掀起一陣民族復興運動,點燃捷克人民的民族意識。二十世紀初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成立,人民不斷追求語言與政治上的自我認同。
這時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先驅作家們對捷克語言及文化的珍視,許多作家開始以平民化、口語化的語言抒發愛國精神;也有以徳語寫作的作家如卡夫卡大放異彩。捷克的現代文學也從此展開。
表面「乾淨」,地下喧騰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失敗告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開始進行「正常化運動」。
表面上看起來言論與思想都非常「乾淨」,異議作家紛紛遭到噤聲,但實際上,地底下的寫作傳抄討論正熱鬧喧騰。作家們透過打字機與地下出版,將作品流傳出去。
流亡,或投身政治
1948年共產黨掌權後,陸續有捷克作家流亡海外,作品也多半由流亡國外的捷克出版社出版。尤其在「布拉格之春」運動失敗之後,更為緊縮的出版管制,以及政治上的「清洗運動」,都使知識分子面臨路線抉擇。
除了潛伏於民間的地下文學之外,流亡海外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此外,也有作家透過文學走入政治,這些行動,促成1989年的絲絨革命,也表現出捷克作家面對強權下突破困境的努力。
嶄新的文學盛世:1989年後的捷克文學
1989年的「絲絨革命」之後,捷克重新走向自由民主的體制,政治氛圍的改變,昔日被禁止出版的文學作品陸續問世,年輕作家也大放異彩。在政治解禁後表現出多元的文學面貌;隨著政治社會的民主化,以奔放的姿態迎接全新的文學繁花盛開榮景。
捷克與臺灣的文學對話
當捷克文學隨著政治起伏跌宕,同樣遭遇不同時期高壓統治的臺灣,也陸續有捷克的文學及藝術作品傳入,其中不乏現代主義的重要作品。捷克作家們的作品,多年來影響了不只一代的臺灣讀者,也交織了捷克文學在臺灣的對話基礎。
我們還停留在對捷克的刻板印象,古堡、舊城和布拉格廣場,這個展覽給我們看的,是圍繞在捷克的,是革命、流亡、打字機與地下刊物的世界,重新讓我們腦袋裡的拼圖,打破和重組,觀看展覽裡,每個世代的物品和照片,以及文字介紹,無形的跟它們思想對話,並想像從壓抑走向奔放的捷克文學風景。
我個人看完此展覽,覺得必須要先了解幾個關鍵字,那就是…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是由捷克作曲家「貝徳里赫・斯美塔那」創作。
音樂風格融合了浪漫主義,與捷克的民族元素。不僅是19世紀,捷克民族主義運動的音樂象徵,也是浪漫主義時期,一部具高度藝術價值的音樂經典。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該年8月21日,蘇聯與其他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鎮壓,才得以初步告終。
宇宙塑膠人
「宇宙塑膠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支搖滾樂團,成立於1968年布拉格之春之後,為捷共時期地下文化的代表樂團之一。向致力「正常化」的當局發出抵抗之聲,並經常遭到扣押、監禁與吊銷演出執照。
這支樂團的頭號粉絲正是後來成為總統的哈維爾,他號召知識分子發起的「七七憲章」,最初也是為了聲援這支樂團成員,被逮捕的事件。
七七憲章
「七七憲章」是1977年1月6日發表的一份政治宣言,由捷克斯洛伐克的異議人士提出,為捍衛人權和自由所發起的象徵性運動。雖然並未立即改變政權,但它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後來1989年絲絨革命的思想基礎,對後來東歐共產政權的瓦解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裡的異議人士,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語言環境下,不僅限於文學圈,但文學家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透過文字和藝術表達反抗,更是一種文化與政治的抗爭,對捷克的民主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除了包含許多文學家、詩人、創作家,但並不限於文學圈,還包含哲學家、學者、音樂家、律師、前政府官員等各界人士。這些人共同反對共產黨政府的壓制政策,並倡導人權與自由。
絲絨革命
「絲絨革命」,又稱天鵝絨革命、溫和革命,是捷克斯洛伐克於1989年11月16日到12月29日間,伴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系列垮台中,所發生的民主化革命。在此一反對共產黨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沒有發生武裝衝突就實現政權更迭,因為革命過程和平順利,如同天鵝絨一般絲滑柔順,故而得名。
稍微知道這幾個關鍵字,還有簡單的介紹,在看捷克現當代文學展,就可以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捷克文學作品,為何給人的印象,是難讀,還有注重象徵和深層意義。
看完展覽,有哪位作家讓我感到印象深刻,那應該就是「卡雷爾・恰佩克」。
創造「機器人」的恰佩克
卡雷爾・恰佩克,是捷克著名的,劇作家和科幻文學家。
你知道「機器人/robot」這個概念,最初是從哪裡來的嗎?
第一部科幻劇【R.U.R】(【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劇中第一次使用「機器人」(Robot)這個詞,即為機器人的英文單字robot的來源。
【R.U.R】描述一個用有機合成物製造人造人的工廠,產出的的人被稱為「機器人」,外表和人類無異,看似快樂地服務人類,但一個對人類懷有敵意的機器人,帶頭反抗人類,最終導致人類滅亡。
看完這段作品描述介紹,感覺就跟我現在所處的年代環境,有機器人的服務,還有AI的協助。所以我也去查了一下這部作品的資料。
此作品的背景,在當時剛剛興起的工業化和技術革新提出了警示,反思如果人類為了效率而完全忽視創造物的倫理後果,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
科技的進步與倫理挑戰、人性的本質、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這三個就是此作品所指出的關鍵。
除了在劇中,機器人最終開始表現出人類的情感與自我意識,提出了“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性”這哲學問題。作品中,機器人原本被視為廉價的勞動工具,隱含了對工業社會中勞動剝削的批判。
此作品就像是作者給的一個警告,提醒我們在創造製作時,不能僅僅追求效率和利益,而忽視它們的自主性與可能產生的後果。
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人機共存的挑戰、勞動的替代。尤其是勞動的替代,就是現代所謂的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勞動。雖然很方便,但有關於機器是否搶走工作機會,到現在,一直都是個很大的隱憂。
此展覽還有互動體驗,可以了解捷克文學時期,每個象徵的意義。讓有些深硬的主題,多了點趣味,多了點認識。
 ̄ ̄ ̄\( ̄ ̄ ̄ ̄ ̄ ̄ ̄ ̄ ̄ ̄ ̄ ̄ ̄ ̄ ̄ ̄ ̄ ̄
展覽名稱:打字機也會唱歌 捷克現當代文學展(展覽時間到2025/03/02)
展覽地點:台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