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藝術作品是凝固時間的膠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美術史是全球菁英的「共同語言」 這是這本書的前言,雖然感覺我離菁英這兩個字,似乎遙遠,但看完之後,才發現,不是菁英也能讀懂。 社會邁入全球化,很多國家都開始意識到美術史的重要。美術史是歐美人士必備的素養,也是歐美社會重要的共通知識與溝通話題。培養藝術素養,是全球化浪潮下,對商業人士、對自己最重要的投資。


本書介紹了大約2500年的美術史,作者寫這本書,是想讓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都能理解美術不是透過「感性」而欣賞的事物,而是透過「理性」閱讀才能理解的知識


我們只要去參加有關西洋美術史的展覽,一開始,最先的開頭,是讓我們簡單了解,這個時代背景,和國家那段時期的大事件等。 此書就是讓我們了解,各個時代的意義,以及背後的歷史、價值觀及經濟狀況等等。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依序是…

  • 第一部 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如何形成? 希臘神話與基督宗教
  • 第二部 在繪畫中展現的歐洲都市經濟發展 文藝復興開始,接著進入繪畫的時代
  • 第三部 法國成為美術大國的理由 「偉大法蘭西」誕生的背景
  • 第四部 近代社會如何改變文化? 工業革命與近代美術的發展


每一部還有著許多小章節,都是各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還有我們在看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的介紹,會提到的美術語言。例如哥德式建築、印象派等。 本書值得看的重點,雖然我很想說全部,但這有點太籠統了,那我就舉例幾個好了。


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廣告,我們都會看到古代的雕像,有時候你會想,為什麼這些雕像不是只蓋最重要的部位,要不然就是全裸,古人還真是奇怪。 不是古人奇怪,是追求「美感」的希臘時代,當時古希臘所追求的「男性之美」的價值觀。當時普遍的價值觀是「美能夠更靠近神,而神也會因為美而喜悅」。這是一種「美男子=奉獻給神之物」的觀念。 希臘之所以如此推崇男性的肉體美,還有另一個背景因素,那就是當時希臘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他們透過兵役來取得選舉權。大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古希臘發展出的雕刻,多以追求男性之美為主。 而追求「寫實性」的羅馬時代,因羅馬人有崇拜祖先的習慣,他們製作祖先的肖像放在家中祭祀,因此發展出依照本人容貌製作的肖像雕刻。這樣的行為,就和現在的我們把遺照擺在家裡,是相同的。 或許因為羅馬人追求容貌的寫實性,相較於喜歡全身像的希臘人,羅馬人更偏好頭像或胸部以上的胸像。 如果說,希臘人的信念是「美=善」,將皺紋視為老醜,羅馬人則是相反,他們面對有皺紋的威嚴老人時,以皺紋象徵對老人的敬意。光是這個部分,就展現出希臘人和羅馬人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光是知道古代雕像當時的時代背景,還有原因,讓我多增加了一點知識,下次去美術館或博物館,看到這些古代雕像,就絕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走上前,想要去好好了解。



另外聽到最多的,就是文藝復興吧… 文藝復興之前,是因為遠距離貿易的興盛而復甦,隨之而來的,是都市的市民文化而成長,並吹起一股新的藝術氣息。這股藝術氣息就是在十四世紀的義大利興起,並持續到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原文意為「重生」,是指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後,遭到否定的「古希臘、羅馬」的學問與藝術。


文藝復興,等於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也就是做自己。


「人」的地位提升並獲得尊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徵。義大利小型城邦群聚,市民對自己國家的自由及獨立擁有強烈的意識,在不安定的政情當中誕生了危機感,「個人」的意識覺醒了。歐洲再度從中世紀之後,一切以神與宗教為中心的時代,回到古希臘、羅馬強烈感受到「人」的存在的時代。於是人開始從絕對的神獨立出來,以人為本的觀點逐漸浮上檯面。

用本書所提到的,十四世紀之後描繪的基督受難像,展現人類悲傷、痛苦。


還有一個要了解的,就是「繪畫的藝術等級金字塔」。關於「畫類等級」,書中有提到,這等級的確立是在十七世紀。 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以《聖經》或神話為主題的歷史畫,往下依序是人物畫(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而最底層的類別則是靜物畫。 歷史畫之所以為級別最高,就是因為畫家本身必須先理解繪畫主題,還需要畫面的呈現、角色的姿勢、表情等等,因此考驗畫家的構圖能力,也考驗他們是否具有古代建築之類的考古學知識。 要看懂高格調的歷史畫,畫家與欣賞者,都需要具備相當的素養和了解。


看到這裡你會覺得,「我就算了解,但我要知道這個幹嘛?」 作者撰寫這本書,就是為了讓更多讀者學會不熟悉的美術史,從西洋美術史約2500年的歷史中,挑出最基本的必備知識,濃縮在這本書裡。本書並非解說美術作品,而是希望讀者將美術史當成一種「素養」來學習。 而不是因校外教學,或跟上風潮話題,一走進美術館,看著每件藝術作品,就算跟著解說員一邊聽著解說;一邊看著藝術作品,都是有看沒有懂,想要全部仔細看完,光是看每件作品的解說,也都雙眼疲累。就算了解,回到家也都全忘光了,剩下的殘留記憶,也只有跟朋友們,指著某件藝術品,幫它設計對白,最後的最後,也只剩下「好無聊」這三個字。 所以,美術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讀的,作者仔細地寫下這些作品背後的歷史、事件、文化與價值觀。



每件藝術作品都像是時空膠囊

談美術,更要談歷史。因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凝結、反映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宗教氛圍、哲學思想、風俗習慣、文化價值管觀,和「美的典範」的變遷。

作者也希望我們從這本書,學到西洋美術史素養,也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一點點變化。



變化嗎?這我可以肯定。 我買這本書閱讀之前,因為第一次去奇美博物館,當時我對西洋美術史,沒有深入了解,所以在逛西洋藝術主題展廳的時候,我看得很仔細,看這展廳裡的畫作和雕刻,但回到家,還是很想知道藝術作品的背後歷史等。


就在某個週末去逛書店的時候,就看到書店推薦,也翻了好幾頁的內容,覺得了解到很多,因為吸收了這本書的內容,之後再去一次奇美博物館,再去逛西洋藝術主題展廳,就多少看懂每個世紀時期的藝術作品風格,而不是走馬看花,看了就忘。 也對我之後去看展的時候,有很大的幫助,像是關於英國的肖像畫「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愛德」,以及荷蘭繪畫的黃金時期「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 尼徳蘭繪畫時代」。 不會因為看到展覽裡的文字介紹,而感到頭昏眼花,相反地,可以很快了解這個時期所發生的歷史,在看畫作的介紹時,也能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藝術作品。 這逐漸累積的變化,讓我感受到,這充滿著富足的時光。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名 西洋美術史,職場必備的商業素養 作者 木村泰司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日常觀察家┊藝文日常的集字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