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分享我個人對於信貸「財力證明」認列方式的理解與實際操作經驗,尤其是針對中信這類願意認列資產的銀行。
🧾 信貸可用的財力證明分為幾類:
🔹 1. 股票與定存可換算收入(但只認報稅工作所得)
適用銀行:凱基、遠東、台新 📌 特點:即便你帳上有很多資產,只要報稅工作所得不高,也貸不到太多。
🔹 2. 只看報稅所得(但全額認列)
適用銀行:匯豐、王道、富邦 📌 特點:忽略資產規模,但報稅數字高就有優勢。
🔹 3. 中信銀行:同時認列報稅與資產
📌 股票庫存:約可增貸 33% 📌 三個月以上的定存:約可增貸 55% 例如你有 100 萬股票 + 100 萬定存,在中信有機會增貸約 88 萬。
📈 若你的報稅所得有限,但資產部位夠大,可以先從其他銀行貸到上限,之後將資金配置成中信願意認列的資產,再向中信增貸。
📌 額外補充:高股息 ETF 配息中的報稅認列項目,僅 54C 與利息所得能被算進收入,資本利得不計算。因此高股息 ETF 報稅所得可能只有不到實際配息的 25%。
舉例:投入 500 萬買高股息 ETF,年配息 8%,總配 40 萬 → 其中可能不到10萬能被認為是可申貸的「收入」資料。
📎 以下是我的中信與一銀信貸利率與餘額截圖,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