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這幾年我在市場上的經驗,很多人說「長期投資很簡單」,但真正做得下去的卻不多。 我自己認為,問題不是出在信仰不夠,而是沒撐過長期投資的必經考驗。
以下是我自己整理出的 4 個「過不去就會中途下車」的關卡👇
① 信仰很重要,但不是嘴巴說說
不論你買的是台股、美股、高股息或市值型ETF、原型或槓桿型ETF、或甚至中國、韓國、歐洲等國家的市場ETF,只要你相信它們的經濟會長期往上,那就是你能長期持有的標的。
但這信仰必須是「跌下來也能抱得住」的那種,不是漲的時候很信,跌個 20% 就質疑人生。
② 不要開太大槓桿,活下來比較重要
這點我的切身經驗有興趣可參考【台股操作實錄|我的槓桿進化歷程與資金配置分享】
而身邊有朋友長期看好鴻海、長榮,結果 4 月那波連續跌停,因為期貨+質押雙重槓桿,直接被追繳,不得不砍掉 1/3 持股。
後來股價創新高了,可是權益數也回不去了。
所以開槓桿長期投資前,先想一件事:這個策略扛得住 30% 以上的修正嗎?
③ 擁抱波動,不要期待直線上漲
有一張投資梗圖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過:

長期投資不會是平滑上升,而是坑坑巴巴、跌跌撞撞。
漲一波、回一段、再漲更多、又回更多。 沒能熬過回檔,就會中途下車;能抱住的人,才能真正吃到長期紅利。
如果你沒心理準備,很容易被「看起來像要崩」的行情嚇出場。
④ 停止用薪水換算損益
這是很多中期投資者會遇到的心魔,長期投資下去,部位一定會越來越大。
- 「這波漲的獲利等於我半年薪水,要不要先賣?」
- 「今天帳面虧了 50 萬,是我一整年薪水欸...」
但長期下去,這種損益是常態,因為部位變大、波動自然也變大。
如果你沒辦法用「%」數來看待損益,而是一直用「薪水」去衡量,那就會永遠卡在小部位打轉,也很容易被嚇跑,永遠無法規模化操作。
🔁 小總結與建議
🟩 給新手的建議
能做到定期定額、持續扣款、不輕易停扣,就很棒了。
🟦 給中手的建議
持續瞭解學習其他槓桿工具(槓桿 ETF、信貸、質押、融資、期貨、選擇權)的特性和用法,這些工具都是中性的,端看怎麼運用。
有了這些知識,即使平常不用,將來也能在行情來臨時,更靈活地加減碼,累積本金。
📌 如果你剛好也在練習「如何不被甩下車」
歡迎留言聊聊你現在在哪個階段,是定期定額中?還是開始加碼了?
我們都在路上,能長期的,才有機會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