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寶寶從只會躺著的小小嬰兒,慢慢學會翻身、爬行,甚至扶著家具邁出第一步,對每位爸媽來說,都是令人感動的成長時刻。但在這些階段裡,爸媽們除了感動,也會充滿疑問與擔憂:
「寶寶幾個月會爬?會走?」、「走路走得晚會不會有問題?」、「需要準備什麼嗎?」 別擔心,這篇文章將在5分鐘內,帶你快速掌握寶寶學爬與學走過程中該注意的5大重點,讓你放心陪伴寶寶邁出每一步!
重點一:學爬學走時間因人而異,早晚都OK!
每個寶寶的發展節奏都不同,不必拿寶寶去和別人比較。- 學爬平均時間:多數寶寶會在 6~10個月左右 開始爬行,有些早在5個月就會動,有些則接近1歲才開始嘗試。
- 學走時間:通常在 1歲左右 會開始放手邁步,但有些寶寶甚至要到15~16個月才穩定行走也很正常。
爸媽提醒:只要整體發展良好、活動力正常,就不需過度擔心時間早晚。
重點二:學爬是大腦與身體協調的基礎
許多人忽略爬行的重要性,認為會走就好,但事實上,爬行對寶寶的神經發展、手腳協調與平衡感建立極為關鍵。
- 寶寶在爬行時,同時使用左右手腳交替運動,能促進大腦兩側同步發展。
- 同時訓練肩膀、核心與腿部肌肉,為日後站立與行走打好底子。
- 不愛爬行的寶寶,可能因環境因素(空間太小、地板太硬)或個性影響,爸媽可透過鋪設柔軟地墊、引導遊戲增加興趣。
重點三:學走路不是越早越好,安全支持最重要
看到別人的孩子提早會走,爸媽難免著急。但其實「過早學走」不代表更聰明,反而可能讓寶寶在肌肉未發展完全時冒險走動,增加跌倒受傷的風險。
- 學走前,寶寶通常會經歷「坐穩→扶站→側行」的階段,每一步都不可跳過。
- 若寶寶出現O型腿、常常墊腳尖的情況,也不必驚慌,大多是暫時性的發展現象。但若持續時間過長,建議諮詢兒科醫生。
- 學走時請避免過度依賴學步車,以免影響自然發展與身體協調。
重點四:打造安全又溫暖的活動空間
寶寶學爬與學走時最需要一個讓他們「跌倒也不怕」的安心空間。以下是環境準備小提醒:
- 地板請鋪設防滑、防撞地墊,避免直接接觸冰冷或粗硬地面。
- 移除危險物品:如插座、小物件、尖銳家具邊角等。
- 避免讓寶寶在高處(如沙發、床上)學爬或站立,以防意外摔落。
重點五:鼓勵代替催促,尊重孩子的步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爸媽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陪伴與鼓勵。
- 當寶寶跌倒時給他一個微笑,而不是驚呼。
- 寶寶沒興趣時,可以轉換方式、加入遊戲元素,不需強迫。
- 每次進步後給予稱讚與擁抱,會讓寶寶更有信心繼續嘗試!
總結:寶寶會爬會走,都是「準備好了就會來」
別讓成長變成壓力競賽。只要給寶寶安全的空間、自由的探索機會,再加上爸媽溫暖的鼓勵與陪伴,他們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邁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
育兒不必完美,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