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時代先驅 卡爾·賓士(Karl Friedrich Benz) : 只有一個人始終在我身旁,那就是我的妻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卡爾·弗里德里希·賓士(Carl Friedrich Benz)於1844年出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Karlsruhe),自幼命運多舛。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卻在卡爾僅兩歲時不幸因意外身亡,自此由母親一人獨力扶養。然而,也許正因血液中流著對機械的熱愛,他從小便對車輛與機械構造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並立志將其作為終生的志業。

16歲那年,卡爾進入科技高中就讀,之後順利地考入理工大學並主修機械工程。在求學期間,他一方面懷念童年時對火車的熱情,另一方面則熱愛自行車,逐漸萌生一個大膽的夢想 : 創造一輛既不需人力也無需馬匹牽引的交通工具。

畢業後,卡爾曾在多家公司擔任工程師,因此積累了豐富的實務經驗。1871年,他與人合夥創立一家機械加工廠,之後更以妻子的嫁妝資金買下全部股份將公司完全納入自己掌控。從此,他專注於發動機、加速器、點火系統、離合器與變速裝置等技術領域的研發,堅持把車輛夢想付諸實現。

隨著工廠規模不斷擴大,銀行要求公司轉型為合資企業,並由卡爾擔任總經理。雖然地位提升,但管理職責卻限制了他專心投入研發的空間。最終,他選擇離開這間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重新籌資與一位經營自行車零件的商人合作,創立了全新的Benz & Co公司。

身為工程師,卡爾對內燃機引擎懷有極大熱情。1879年,他打造出第一台單汽缸蒸氣引擎車,雖技術上大大突破,但這並未為他帶來經濟上的成功。直到1884年,他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台以汽油為燃料的引擎,並於1885年將其安裝在類似自行車架構、配置雙後輪的車體上,製成了歷史上第一輛汽油驅動汽車 : Benz Patent Motor Car No.1。

這項創舉雖讓他獲得多項榮譽與肯定,但當時社會普遍對這類「無馬車」感到畏懼。

英國甚至實施著名的《紅旗法》(Red Flag Act),規定蒸汽車上路必須有三人操作,其中一人還需在車前60公尺處揮舞紅旗提醒行人,且時速不得超過3.2公里。這項法規極大限制了汽車的發展。

為了幫助丈夫突破困境,卡爾的妻子貝莎(Bertha Benz)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帶著兩名孩子駕駛這台汽車,完成了一趟長距離的往返旅程。意外創下全球首次汽車道路測試的紀錄。這段傳奇旅程證明了汽車的實用性,讓卡爾堅定地將汽車推向市場。

儘管最初汽車售價高達馬車的四倍,難以被大眾接受。卡爾仍持續精進技術,只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讓汽車逐漸被社會接受,同時開啟了交通工具現代化的篇章。

巧合的是,在卡爾打造第一輛汽車的同一年,另一位德國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也推出了世界首台摩托車,並於1890年創立了DMG公司。其產品以“ Mercedes ”為品牌命名。當時 DMG 與 Benz & Co 便成為汽車產業中最強勁的競爭者。

雖然卡爾與戴姆勒一生從未見過面,但兩家公司卻在1929年正式合併,結合了彼此的技術優勢,並將 Benz 的月桂冠標誌與 DMG 的三星標記結合,創造出日後風靡全球的品牌 : Mercedes-Benz。

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懷疑、限制與孤獨中堅持夢想的結果。在一個馬車仍主宰街道的年代。卡爾·賓士看見了一個不同的世界,並用雙手把它造了出來。正是這種力量,推動著歷史的車輪,駛向我們擁有的未來。


資料參考 : Wiki、Benz、cbos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28會員
280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2025/07/23
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1829年誕生於德國一個猶太小職員家庭。年輕時,他隨家人移民美國,當時正逢加州淘金熱。他便瞄準這股熱潮,開始為淘金者設計堅固實用的工裝褲。這項創舉,也因此成為Levi's品牌誕生的契機。
Thumbnail
2025/07/23
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1829年誕生於德國一個猶太小職員家庭。年輕時,他隨家人移民美國,當時正逢加州淘金熱。他便瞄準這股熱潮,開始為淘金者設計堅固實用的工裝褲。這項創舉,也因此成為Levi's品牌誕生的契機。
Thumbnail
2025/07/17
當年那個立志從政的江蘇宿遷少年,誰也未曾料到 : 竟最終走上了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還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代表人物。當從政的夢想被現實一點點撕碎,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無數次跌倒又重新站起的創業之路。
Thumbnail
2025/07/17
當年那個立志從政的江蘇宿遷少年,誰也未曾料到 : 竟最終走上了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還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代表人物。當從政的夢想被現實一點點撕碎,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無數次跌倒又重新站起的創業之路。
Thumbnail
2025/07/17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銀行高管 Terence Reilly。他於2020加入了Stanley擔任CEO。起初,他並沒有大力改革,而是透過簡單的一個保溫杯打動全球消費市場。讓一個老品牌起死回生,再起事業第二春。
Thumbnail
2025/07/17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銀行高管 Terence Reilly。他於2020加入了Stanley擔任CEO。起初,他並沒有大力改革,而是透過簡單的一個保溫杯打動全球消費市場。讓一個老品牌起死回生,再起事業第二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其實當他重新被詛咒纏身時並不是誰帶走他,而是他的父親發現他和姑母不對勁,親自將他擠上馬車送走的。但那輛馬車並沒有帶他走多遠,駕車的馬夫連同馬車也一同被火焚身,而他的耳邊不時傳來惡魔的呢喃,幾乎就在發瘋的崩潰邊緣。
Thumbnail
  其實當他重新被詛咒纏身時並不是誰帶走他,而是他的父親發現他和姑母不對勁,親自將他擠上馬車送走的。但那輛馬車並沒有帶他走多遠,駕車的馬夫連同馬車也一同被火焚身,而他的耳邊不時傳來惡魔的呢喃,幾乎就在發瘋的崩潰邊緣。
Thumbnail
爸爸是個節省的人,辛苦工作,還要養一個家─有媽媽、我跟妹妹, 為了省錢,他開的車已經陪伴他十二年,是台紅色小喜美,開去上班和載全家出去玩都沒問題。 我們更幫它取了個綽號叫─『小喜』。 十二歲的小喜年紀是大了一點,不過,爸爸認為他還很『勇健』,可以繼續服務我們。 可惜,他最近常有一些狀況,害得
Thumbnail
爸爸是個節省的人,辛苦工作,還要養一個家─有媽媽、我跟妹妹, 為了省錢,他開的車已經陪伴他十二年,是台紅色小喜美,開去上班和載全家出去玩都沒問題。 我們更幫它取了個綽號叫─『小喜』。 十二歲的小喜年紀是大了一點,不過,爸爸認為他還很『勇健』,可以繼續服務我們。 可惜,他最近常有一些狀況,害得
Thumbnail
炎熱的中午,一群機車騎士停在紅綠燈前,眼前是綠燈,但因為一個聲音,他們不約而同地停在原地。   那是一個歌頌生命的聲音。聲音響起,從機車騎士們前迅速駛過,載著一個與死神徘徊的生命,一輛白色的救護車。   躺在裡面的人是一位父親,他是個好父親嗎?我不能給出答案,能給出答案的應該是坐在一旁的兒子
Thumbnail
炎熱的中午,一群機車騎士停在紅綠燈前,眼前是綠燈,但因為一個聲音,他們不約而同地停在原地。   那是一個歌頌生命的聲音。聲音響起,從機車騎士們前迅速駛過,載著一個與死神徘徊的生命,一輛白色的救護車。   躺在裡面的人是一位父親,他是個好父親嗎?我不能給出答案,能給出答案的應該是坐在一旁的兒子
Thumbnail
「好想買車。」 上週和弟弟喝咖啡時說。 「你幹嘛不早說,把老爸的車留下來開不就好了。」弟弟說。 爸爸年高,我們老早就不准他開車,但他還是常常偷開車出門。於是,我們只好釜底抽薪,沒收了他的車,在我家擺了一陣子,後來送給一位正想買車的朋友。 是啊,為什麼不把那輛里程數不多,保養也好的車留下來?
Thumbnail
「好想買車。」 上週和弟弟喝咖啡時說。 「你幹嘛不早說,把老爸的車留下來開不就好了。」弟弟說。 爸爸年高,我們老早就不准他開車,但他還是常常偷開車出門。於是,我們只好釜底抽薪,沒收了他的車,在我家擺了一陣子,後來送給一位正想買車的朋友。 是啊,為什麼不把那輛里程數不多,保養也好的車留下來?
Thumbnail
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哥哥,讓她從未知中發現深切的孤獨與無常,但在陪伴媽媽的路上也找到自己的快樂步伐。
Thumbnail
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哥哥,讓她從未知中發現深切的孤獨與無常,但在陪伴媽媽的路上也找到自己的快樂步伐。
Thumbnail
很久很久以前,當君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常常會跟父親去家裡的汽車教練場。
Thumbnail
很久很久以前,當君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常常會跟父親去家裡的汽車教練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