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個立志從政的江蘇宿遷少年,誰也未曾料到 : 竟最終走上了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還成為中國電商行業的代表人物。當從政的夢想被現實一點點撕碎,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無數次跌倒又重新站起的創業之路。
1992年,劉強東帶著家鄉湊來的500塊錢隻身來到北京,進入中國人民大學。他出身農村,家境清寒,卻不願坐吃山空。大一時,他靠手抄信封賺取微薄的報酬;大二,他開始倒賣書籍,去寫字樓推銷;大三則靠著自學編程,當上實習程序員,並接手一些政府與農村的信息化項目,掙得人生第一桶金——十幾萬塊。這對當年的大學生而言,已是令人豔羨的財富。
懷揣著這筆積蓄加上四處借來的資金,他在中關村開起了飯館。然而,理想主義的管理模式卻讓這個餐館不到一年就血本無歸。那是劉強東第一次嚐到商場的冷酷:信任員工可以,但必須要有制度和規範作為保障。這場失敗成了他事業的第一堂必修課。
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背著債務進入一家日資企業,開始學習運營、物流、採購等多個崗位的知識。可是,內心的創業衝動越來越強烈。終於,他辭職了,帶著僅有的1.2萬元積蓄,在中關村租了個小櫃台開始銷售刻錄機。那一年,他給這個小櫃台起名叫「京東多媒體」,這也成了後來「京東商城」的起點。
但那時候,一位大學生擺櫃台幾乎是件不光彩的事。女友因此質疑他不上進、父母也難掩失望。愛情加上親情的背離,讓劉強東苦不堪言。
他曾說:「那時候最痛苦的,不是站在街頭發傳單被人冷眼,而是沒有人理解我。」
時間最終證明了劉強東的眼光與決斷力。2001年,京東商城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磁產品代理商,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十多家分公司,劉強東的個人財富也首次突破了千萬元。彼時的他,將京東定位為傳統的渠道商 : 計劃效仿國美、蘇寧的模式,開拓IT產品的連鎖經營,準備大舉擴張。
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2003年,SARS疫情突然爆發,中關村的繁華瞬間被按下了暫停鍵,生意急轉直下。劉強東擔心員工健康,決定暫時關閉所有門店。眼看著收入斷絕,他開始關注起互聯網上的新商機。當時,搜易得數碼商城名聲正盛,他也在這個平台上開設了自己的網店。與其他商家一味關心租金不同,劉強東反覆打聽的是:「你們的網站程序是怎麼開發的?後台的流程如何設計?」他對電子商務的技術和運營細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遠勝於對價格和成本的計較。
2004年,面對是否轉型線上的重大抉擇,劉強東與公司骨幹反覆討論。彼時,線下門店仍然賺錢,線上則充滿不確定性且需投入大量資金,回報依舊遙不可期。多數人都不支持全面轉型,但劉強東深知資金有限,兩線作戰難以為繼,最終拍板:關閉所有實體門店,專注發展網上的3C業務。
不過,轉型之路並不平坦。2008年,首輪融資的1000萬美元已經耗盡,正值全球金融危機,投資市場一片低迷。劉強東先後見了40多家投資機構,卻沒有一個願意投資。就在他焦慮難眠之際,雄牛資本出現了。作為曾深度參與國美、蘇寧投資的資本方,雄牛資本看過京東的財務數據後,決定出手投資1200萬美元。此前的第一輪投資人跟投了800萬美元,加上其他投資方的100萬美元,京東獲得了總計2100萬美元的資金。這筆錢主要用於物流平台升級、服務技術提升以及網絡擴建,成為京東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推力。
到了2011年初,京東再次迎來融資高峰。俄羅斯的數字天空技術基金(DST)、老虎基金等六家機構及社會知名人士聯合投資,共注入15億美元。這筆資金幾乎全部用於物流體系的擴建與技術研發。彼時,京東的估值已經達到100億美元,正式站上中國電商的第一梯隊。
這一年,劉強東宣布,京東將會投資百億用于物流建設,這也被稱為是延緩IPO的原因。
「京東要在中國再造一個類似于亞馬遜的倉儲體系,外加一支像UPS的優秀的物流配送隊伍。」
如今的京東,不僅重塑了零售行業的格局,更憑藉高效的供應鏈與物流體系,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劉強東始終堅持深入一線,每年親自體驗一天配送員的工作,他說:「我不希望自己忘了,京東的基礎是那些最辛苦的一線員工。」
從跌倒到崛起,從不被理解到被敬佩。劉強東的成功從來不止是財富的累積,而是穿越孤獨與困境後的堅持與信仰。未來,這位電商巨人仍將帶著他的夢想與堅持,繼續推動京東,走得更遠。
資料參考 : Wiki、rocidea、BBC、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