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長期投資者通常不建議離開市場, 這沒有錯。 但是當不離開市場而開始反轉大跌
時, 又讓本來已經獲利的倍數回吐,這將讓人感覺不舒服,這就是人性,所以長期投資
者利用另一策略 【資產再平衡】。來實現部分獲利先收回,並讓現金水位拉高,【資產再
平衡】是賣出一部分, 避免全部資金離開市場。
長線投資人、價值投資人,甚至是一些投資大師在實務操作上都會面臨的「獲利了結 vs
長期持有」的心理與策略拉鋸。
不同的大師,有不同的做法,但觀念非常接近。
1.巴菲特(Warren Buffett):
- 通常不會輕易賣出,尤其是當企業的競爭優勢仍在、股東報酬率維持穩定時。
- 但也會賣出,例如他賣掉 IBM、曾賣出部分蘋果、退出航空股(COVID-19期間)。
- 他一貫主張:「我們的最愛持股時間是永遠,但如果理由變了,就要賣。」
- 手續費與稅是他不主動賣出的原因之一,但若公司基本面轉變,他不會硬抱。
2. 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
- 非常重視風險與週期,認為「獲利了結不是罪」,賣出一部分或全數,是「控制風險」的重要策略。
- 他強調「我們沒有人能精準預測市場高點,但我們可以感覺到過熱與過冷」。
- 他會建議:如果你開始擔心回吐,賣出一些,降低波動感受,是很合理的事。
3. 彼得林區(Peter Lynch):
- 他會持續觀察公司基本面,而不是股價的高低來決定是否賣出。
- 若公司的成長性與價值依舊,他主張持續加碼。
- 但若已不再有基本面支撐,即使股價高,他會賣出。
實務中不同的策略比較

因此長期投資者說不要賣,但又用資產再平衡來賣一部分」,其實非常有見地。這就是一
種「策略性退出」的方式,讓投資人既可以享受市場持續上漲的果實,又能獲得心理與帳
面的雙重安全感。
實務上,「全部賣出」的行為,比較偏向主動風險管理或策略轉換。
而「資產再平衡」則是長期投資中被動獲利實現、降低波動性的方式。
其實這還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舒服就好,但可以根據目標與風險偏好規劃:
建議遵守長期投資者的朋友、資產再平衡(如每年調整10~20%)對帳面獲利回吐極度敏
感設定階段目標(如 +30%、+50% 時賣出一半),留下部分參與有大額資金需求。
準備退休實現部分獲利(例如先賣30~50%),轉入保守資產或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