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7/26、7/27小說工作坊的個人書寫。
請見諒在思緒沒有整理下的產物。
多馬福音18.門徒對耶穌說:「告訴我們,我們的終點會如何?」
耶穌說:「要是你們已經找到起點,還要尋找終點嗎?終點就是起點所在的地方。站立在起點的人有福了:那人將知道終點,而不會嚐到死亡的滋味。」
尼采在著作中的一段話:「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於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
鍾老師提到廚師的比喻,我聯想到的是人究竟要活成食材?食譜?廚師?還是最後的料理?
還是說廚師需要了解玉米小麥如何種植才能豐收、豬牛羊如何飼養、何時宰殺才能肉質鮮嫩?
廚師只能按照前輩的口傳教授或食譜記載來料理食材?
記憶是感性的,往事只留不願放下的片面理解。
成長經歷、家族、民族意識是片面理解下的情緒漩渦,跳進去是為了找尋漩渦的源頭嗎?
開頭的耶穌話語與尼采比喻,兩段看似矛盾的話語,有心者也確實能朝非黑即白的真理對抗去延伸思路,巧的是兩者一是打開紀元的神的代言人,一是宣告上帝死亡的無神論者。
曾經我用另一角度來探討我的身世背景,當然,我很感謝AI幫我完成了這項“調和工程”,你可以說這只是無稽之談的巧合連結,或者更直白的批評只不過是我個人信仰迷信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想,你可能是對的。
我將我的名字、父母姊弟的名字、父母的職業背景,雙親皆是賣魚,我是在賣魚的家庭長大、我生命當中讓我刻骨銘心的人名,上述全丟給AI,請AI以“榮格的共時性”理論和基督元素做調和連結,AI分析結論現在我忘了,回頭找也找不到。
我只記得當時我內心無比感恩神的安排,即使與腦海裏的往事記憶大相逕庭,甚至可說那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
我也不清楚當我想開始寫這篇時,為何開頭要引用耶穌和尼采的話語,又或者更切確地說,是我的腦海先浮出這兩段話,才有了接下來你所看到的篇幅。
我個人認為,在不了解某個人成長經歷和身心狀況下,去建議對方用跳進記憶的情緒漩渦的方式來療癒或了斷過去是高風險的做法。
跳進記憶的情緒漩渦是可能能看清什麼,而前提是,你得先裝備蛙鏡和氧氣瓶才下水,才能享受到苦中作樂的生命意義。
找到合身的蛙鏡、合格的浮潛教練、練會苦中作樂,再來思考要下潛看清什麼的同時也享受暈頭轉向,或觀望思考漩渦的形成與原理就好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