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先行
美國目前經濟數據顯示處於「擴張」跟「過熱」的交界:S&P 500近1年大漲17.0%,7月PMI綜合指數升至54.6,而通膨與利率雖然有些微回落,但仍處於高位。
這組數據正是美林時鐘「擴張末期/過熱初期」的經典訊號。
過熱初期時經濟觸頂、成長開始放緩,但通膨卻加速。股市波動大,原物料、能源等抗通膨資產受青睞。什麼是美林時鐘?
美林時鐘(Merrill Lynch Clock)是一種經典的經濟循環模型,用來判斷經濟與市場的不同階段,協助投資人分辨什麼資產在不同時期最有機會勝出。
它根據「經濟成長率」和「通膨率」的變化,把經濟週期分成四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資產表現、產業輪動和投資策略都明顯不同。
週期原理:成長與通膨的雙軸轉動
美林時鐘的核心是:「經濟成長」與「通膨」這兩大指標如何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資產配置與產業輪動。每個階段都帶來獨特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四大階段為何?
- 復甦期:經濟剛走出谷底,通膨還低。這時央行常常維持寬鬆,股市最早領漲,特別是週期性產業和科技。
- 擴張期:經濟全面升溫,企業獲利強勁。股票表現依然亮眼,但原物料、工業等「景氣敏感」產業接棒領漲。
- 過熱期:經濟觸頂、成長開始放緩,但通膨卻加速。央行為壓制通膨升息,股市波動大,原物料、能源等抗通膨資產受青睞。
- 滯脹期:經濟下滑,通膨見頂回落。債券、公用事業、必需消費等防禦型資產表現較佳,股市相對低迷。
美國經濟處在哪個階段呢?
經濟動能強勁,數據怎麼說?
- S&P 500一年報酬率飆升17.0%,三個月內又衝高15.6%,7月25日收6388.64,創下52週新高(6395.82)。這種強勢多頭,典型出現在經濟「擴張」與「過熱」切換期。
- S&P Global 7月綜合PMI達54.6,明顯高於50(擴張/收縮分界);服務業PMI 55.2,製造業雖降至49.5但消費活力補位,顯示內需仍火熱。
- 通膨依然頑強:UBS預估2025年核心PCE維持在3.4%,明顯高於2%目標,並警告「通膨+高利率」將壓抑2025年經濟成長至1%。
- 政策面壓力:政府年利息支出逼近1兆美元(占GDP 4%),美銀認為「只有聯邦基金利率降至3%以下,財政才可持續」。
美林時鐘定位:美國「擴張末期→過熱初期」
- 關鍵佐證:
- 強勁股市(S&P 500、Nasdaq接連創高)
- PMI數據高於榮枯線
- 通膨持續偏高
- 利率壓力未退
- 部分資金流向防禦性資產
為何偏向「過熱」而非純擴張?
- 資金流轉向債券與加密資產,股票出現連2週淨流出的情況,顯示市場對高檔風險已提高警覺。
- PMI服務業持續熱絡但製造業轉弱,代表經濟動能非全面均衡擴張、而是局部過熱、局部降溫。
- 高利率與高通膨並存,正是美林時鐘「過熱」階段的典型組合(資產價格高漲、經濟增速放緩、通膨仍高)。
總結:美國當前經濟正處「擴張末期、過熱初期」的交界,需警惕高估值與政策轉折風險。
重點提醒
- 市場週期無法完全預測,但美林時鐘可作為大方向判斷依據
- 各階段的持續時間和特徵強弱,會因政策、全球事件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