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大家分享由一位專業的寵物作家和執業獸醫 Dr. Sarah-Jane Molier 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到,貓咪有時會在撒嬌時輕輕咬人,這被稱為「愛之咬」。這種行為多數代表親密、信任或輕微的提醒,但也可能因過度刺激或玩耍引起。透過觀察牠們的肢體語言,例如尾巴擺動或耳朵姿勢,我們可以更了解牠們的情緒,避免誤會與受傷。適當引導與尊重貓咪的界限,是建立和諧人貓關係的關鍵。

照片來源:www.kinship.com
為什麼貓會咬人?
貓咪有時會輕輕地咬你,通常是在展示親密或某些需求。理解貓咪為何咬你,有助於更和諧地相處。以下情境可能都會引發牠們的「愛之咬」:
1. 幼貓咬人
這是正常的學習與與同伴互動行為。幼貓透過咬、咬高低以建立「咬的節制能力」,學會何時要溫柔、何時要更加用力。
2. 所謂的 “愛之咬”
有些貓會在舔你之後輕輕咬你,通常是在你撫摸牠們時展現的行為。研究認為這可能是貓在模仿群體整潔行為(allogrooming),是在認同你是牠們的家庭成員。這是一種肯定與親密的表現:「愛之咬通常不會破皮、不會疼痛。當貓咪輕咬你時,牠們通常很放鬆、很舒服。」
3. 撫摸時突如其來的咬
這類咬通常表示貓咪已經被過度刺激或耐心已到頂點。儘管你感覺上牠們還看似享受,實際上身體語言已透露:例如尾巴快速甩動、身體緊繃、耳朵平貼或凝視等等。
4. 玩耍式咬
成貓也會保留幼貓時期的狩獵本能,例如追逐、咬撓等互動,特別在遊戲狀態下常見。若幼期缺乏適當 bite inhibition 的學習,成年後的貓可能會變得過於活潑甚至咬得太用力。
5. 攻擊性咬
帶有攻擊性或防禦意味的咬通常伴隨明顯的負向身體姿態,如嘶嘶、弓背、瞳孔散大、尾毛豎起等。這類咬可能會破皮,且需注意感染風險。
如何應對貓咪的咬人行為?
✅ 學習解讀貓咪身體訊號
觀察貓咪在被撫摸時是否出現:尾巴甩動、耳朵向側或後傾、身體僵硬等警訊 —— 一旦出現,需要立即停手。
✅ 控制撫摸時間與範圍
讓撫摸時間保持短暫,並避免敏感區域如腹部、尾根或腿部,可降低被咬的機率。由貓主導互動也更安全。
✅ 提供適合的玩具和刺激
使用逗貓棒、益智給食玩具、攀爬架等方式豐富貓咪生活,將咬與撫摸的能量轉向適當焦點。
✅ 切勿懲罰或嚇阻
生氣或施暴(如打、甩、噴水等)會增加貓咪焦慮與恐懼,反而產生真正攻擊行為。正向引導才是關鍵。
✅ 若咬破皮,立即清洗傷口
用肥皂與流動水洗淨,後續如有持續紅腫、疼痛或化膿,請盡快就醫。
📌 延伸閱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