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有一篇新聞在社群上被瘋傳,標題嚇人地寫著:
「金管會新指引,高配息 ETF 神話恐將告終!」
內文談到高配息 ETF 背後依賴資本利得「補貼」配息,金管會新規定將限制這種做法,未來 10% 以上的高配息可能回不去了。
但這其實是 2023 年金管會就發表過的舊內容,昨天發布的新聞也已下架。
卻因為標題聳動,讓不少人心裡一驚:「那我是不是該趕快賣掉手上的高股息 ETF?」
高股息ETF像 0056、00878、00919、00713 等超受歡迎,受益人數已經超過 760 萬。
為什麼大家愛?因為有些 ETF 年化配息率高達 10% 以上,遠高於傳統股票或定存。
但這些「高配息」裡,除了股票本身的股息,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資本利得」(ETF 賣股票賺的價差)。因此有人擔心,這會不會是在「吃本金」?
金管會到底說了什麼?
其實 2023 年 金管會就發布過《ETF 收益平準金分配來源指引》,規定:
- ETF 配息率原則上不要超過追蹤指數的股息收益率。
- 如果超過,要基金公司提出說明與備查。
- 目的是避免 ETF 靠賣股票的資本利得「硬撐」配息,讓投資人以為配得多卻在吃老本。
簡單說: 金管會不是要「殺掉高股息」,而是讓配息更透明、更健康。
但這次舊新聞又被拿出來轉貼,甚至有人急著調整投資——這就是資訊斷章取義的危險。
如何辨別「新聞真偽」?
- 看發布時間:新聞標題可能寫「最新」或「重大政策」,但內容其實是舊聞翻炒。
做法: 看新聞日期,超過半年以上的金融政策新聞,就要查查是否有後續修正或已撤稿。
- 看來源 & 官方公告:有些文章標榜「金管會新規定」,卻沒有附上金管會連結。
做法: 去金管會或證交所網站搜尋最新公告,才是最準確的。
- 看內容是否符合邏輯:如果一個政策真的會讓市場大亂(例如:所有高股息 ETF 都不能配息了),一定會有多家主流媒體、金管會出面說明,而不是只有一篇小新聞在傳。
但這篇舊聞也提醒我們
高配息不是萬靈丹
未來 ETF 的配息會更貼近成分股的殖利率(大約5%),過去 10% 以上的高配息,可能難以長期維持。
這不是壞事,因為這代表 ETF 不會為了配息而「吃本金」。
投資要看「總報酬」
ETF 的總報酬 = 股息 + 資本利得。
一個 ETF 就算配息少,但如果股價穩健成長,你的獲利可能更多。
分散投資才安心
別把所有錢都丟進高股息 ETF。債券 ETF、REITs 或追蹤大盤的 ETF 都能平衡你的資產。
總結
這次舊新聞的再度流傳,是投資世界常見的「假警報」。
該做的,是養成三個習慣:
- 先看日期,確認新聞新舊。
- 查官方公告,不只看轉貼文。
- 判斷內容邏輯,避免被標題嚇到。
投資不只是看數字,更是看你對資訊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