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曾說:「人生就像是一塊拼圖,認識一個人越久越深,這幅圖就越完整。但它始終無法看到全部,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迷…」這句話像是她在說,她不只是編輯了別人的人生,也在拼湊自己與別人的文學生命圖 。
在教科書裡,我們認識她是《城南舊事》的作者,是筆下那個叫英子的女孩。
英子記得胡同的井口,記得蹲在小櫃台後的宋媽,記得爸爸教她要「好好地過日子」,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見死亡是從小駱子走了那天開始。
這些童年的記憶,溫柔、幽微、略帶傷感,早已變成無數人學習「長大」的起點。但在她筆下的故事被反覆誦讀的同時,林海音自己那段關於「成為別人的推手」的歷史,卻漸漸被遺忘了。
她在臺北寫下北京。
林海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幼時遷居北京,後來輾轉來到台灣。她曾當記者、做副刊、主持寫作班,也創辦雜誌、出版社、文學營、青年文學獎──一手搭建起台灣近代文學的重要基礎設施。
1967年,她創辦《純文學》月刊;隔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那個時代,「文學」還不像現在能輕鬆被出版、被閱讀、被收入書架。很多作家第一本書,都是在她主編的雜誌裡刊出。她像編輯文學史的幕後策展人,幫每個人對齊字距,換頁排版,卻從不為自己開一個大標題。
她提攜過的名字幾乎撐起了一整個台灣現代文學時代──琦君、黃春明、張曉風、朱天心、季季……這些熟悉的名字,背後都曾經站著一位為他們點頭的林海音。
林海音的「自己」,常被我們簡化為《城南舊事》那種溫婉敘事,但她同時也寫過政治新聞、戰爭前線、女性掙扎與母女衝突。她的散文集《剪不斷的鄉愁》《京華煙雲外》《燈下》,都藏著比童年更複雜的世界。
她曾說:「老師教我要像駱駝一樣,沉得住氣。」那份靜靜走路、默默編排別人頁面的耐性與韌性,構成了她真實的輪廓。
延伸閱讀|推薦作品
《冬青樹》(台北:重光文藝,1955)—散文與短篇合集。
《作客美國》(台北:文星書店,1966)
《兩地》(台北:三民書局,1966)。
《剪影話文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傳記側寫:《她們寫她們的:現代女性作家訪談錄》(陳芳明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