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臺北孔廟,彷彿步入了一座時光靜止的古典書院。位於大龍峒,這裡不像龍山寺那般香火鼎盛,卻自有一股沉靜的氣息。紅牆灰瓦、飛簷翹角,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靜默矗立。陽光從榕樹枝葉間篩下斑駁的光影,灑落在石板小路上,也灑進人心最柔軟的一隅。
一早,廟區裡已有幾位長者在練太極,動作緩慢而有節奏,身後是「大成殿」的雄偉門廊,朱紅的柱子與金色的匾額訴說著對至聖先師的崇敬。一名老師正帶著一群小學生參觀,孩子們嘰嘰喳喳,好奇地問:「為什麼這裡不像一般的廟有香爐?」老師耐心地解釋:「因為孔子是聖人,不是神明,這裡講的是禮,不是求神拜佛。」
我坐在一旁的石椅上,畫下大成門前的一角。門匾「萬世師表」四字蒼勁,兩側石鼓安靜守護,宛如守望著知識的殿堂。畫筆移動的同時,我聽見遠處有古琴聲響起,那是孔廟定時播放的古樂,旋律迴盪於廣場之間,讓人瞬間忘卻塵囂。這裡沒有過多的商業氣息,只有典雅與尊敬。大成殿前的「泮池」水面平靜,映出天光與樹影,也映出行人短暫駐足的身影。臺北孔廟,不只是紀念孔子的地方,更像是一個提醒:在喧囂的城市裡,學問與品德依舊可以靜靜安放一隅,等待人們前來尋找。
走出孔廟時,回頭一望,那朱紅色的門牆仿若仍在低語:「禮運大同,斯文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