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年 4 月 15 日凌晨,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入冰冷海水,這場世紀災難造成 1,500 多人喪生,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海難事件之一。在電影或小說中,我們常看到無線電員焦急地打出「SOS」求救信號。但你知道嗎?鐵達尼號當時主要使用的求救訊號,並不是「SOS」,而是一個現在幾乎被遺忘的密碼:「CQD」。
|「CQD」是什麼?比「SOS」還要早出現的求救碼
「CQD」這三個字母其實是摩斯電碼求救訊號的前身,最早在 1904 年由英國的馬可尼無線電公司(Marconi Company)制定,作為標準海上求救代碼。CQ:是通訊中的「呼叫所有人」(Call to All Stations)的縮寫,早在無線電問世前,電報中就會使用「CQ」來表示「大家注意」。D:則加強語氣,表示「Danger(危險)」。所以「CQD」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全體注意,我這裡有危險!」(Come Quick, Danger)。當時鐵達尼號使用的是「CQD」求救信號,這是英國海事的舊規定。雖然當時也發出了一些「SOS」,但「CQD」仍是主用訊號,顯示無線電通訊還在轉型期。
SQD=-·-· --·- -··
「SOS」其實是德國人發明的,1906年德國在國際無線電會議中提出,並於 1908年正式被國際廣泛採納為標準求救信號。原因是「SOS」在摩斯電碼中簡單、對稱,容易辨識:
SOS = ··· - - - ‧‧‧
但問題來了。海上通訊的標準化是漸進的,並不是一夜之間改用新規。特別是像鐵達尼號這樣的英國船艦,其配備的無線電系統與操作人員都來自馬可尼公司,自然還是習慣使用自家原本的「CQD」標準。鐵達尼號上有兩名無線電員,Jack Phillips 和 Harold Bride,他們在船撞上冰山後立刻發出「CQD CQD CQD」的摩斯電碼求救。根據後來倖存者哈羅德.布萊德(Harold Bride)回憶錄,他甚至開玩笑地對同事說:「為什麼不試試那個新的 SOS?也許這是你第一次使用它的機會!」於是,鐵達尼號後來也陸續加上幾次「SOS」訊號,但最初與主力仍是「CQD」。可以說,這場災難成為SOS信號走向世界標準的轉捩點。
|電影 vs 真實
我們熟悉的鐵達尼號電影中,無線電員似乎很自然地打出「SOS」,這固然是戲劇化的選擇,因為「SOS」比「CQD」更容易讓現代觀眾理解。但在真實歷史中,這段無線電通訊充滿混亂、試驗與過渡。這也反映出1910年代的科技過渡期:無線電通訊還不成熟、各國規格不統一,求救信號也正在更新換代。鐵達尼號的沉沒,不只是技術或工程的失誤,更揭示了一個時代對溝通、標準與效率的迫切需求。
隨著「CQD」的逐漸退場,與「SOS」的全面普及,正是從鐵達尼號這場悲劇之後加速進行的。這讓我想起:每一次人類的進步,不只是靠發明新技術,更來自於從錯誤中學會統一與合作。在無線電尚未全球一致的年代,信息就可能在海面上沉沒;而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過濾與判讀資訊的能力,也變得同樣重要。
#科技轉型 #無線電 #災難通訊 #錯誤印象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 無論是合作提案、內容建議或單純聊天都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