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建造者很可能是享有特權的精英工人,而非奴隸,他們在工作期間得到了良好的食物和住所。
提起古埃及金字塔,你會想到什麼畫面?也許是成群結隊、汗流浹背的奴隸在太陽下拖動巨石,旁邊還有揮舞鞭子的監工,這幾乎是電影的標配畫面。然而,這樣的描繪其實並不符合史實。近年來,考古學家透過實地挖掘與史料研究,逐漸還原了一個更真實、更人性的建築現場。考古發現顯示,金字塔的建造者其實是受過訓練的工匠和農民,他們在農閒時受僱於政府,還享有醫療照護和肉類伙食。這顛覆了電影常見的奴隸勞役印象。
|技術工人與農民建造金字塔
根據1990年代在吉薩金字塔附近發掘出的工人墓地,考古團隊發現,這些參與金字塔建造的工人被妥善安葬,而非草草掩埋。而埃及著名考古學家札希.哈瓦斯(Zahi Hawass)〔註1〕領導的研究,這些人生前享有相對優渥的待遇,有專門的伙食供應,飲食中包括肉類與穀物,遠高於奴隸等級的標準。
此外,考古發現的工寮區(Workers’ Village)〔註2〕也顯示,這些工人每日可獲得約 4千到5千卡路里的熱量,等同一位現代男性運動員的攝取標準。他們也接受過基礎醫療,例如曾發現工人骨骼中有骨折癒合的痕跡,代表他們受傷後並非被棄之不顧,而是被治療並繼續工作。
|「農閒建塔」:古代的國營就業方案?
除了專業技術工人外,考古學家推測參與者中有許多是農民,在尼羅河氾濫期(每年夏末至秋季)田地無法耕作,政府便徵召他們建造金字塔。這不僅讓農民在閒季維持收入,也幫助國家集中資源與人力完成大型建設工程。這樣的制度其實與今日某些國家的公共工程就業措施有異曲同工之妙:提供工作、保障基本生活,同時促進國家建設。
|奴隸迷思從哪來?
那麼,「奴隸建金字塔」這個印象從哪來的?
可能的來源之一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註3〕的記述。他曾在公元前5世紀訪問埃及,記錄道「金字塔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建造的」,但這段文字成書於金字塔完工約兩千年後,準確性備受質疑。再來就是西方文化對古代「奴隸制度」的想像影響了影視作品,進而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
|向古埃及的無名勞動者致敬
重新認識金字塔建造者,不只是對歷史的還原,也讓我們更理解一個文明的真實樣貌:它並非單靠壓迫,而是建立在群體協作、技術進步與制度設計的基礎上。這些曾默默堆砌金字塔石塊的人們,也許不是「奴隸」,而是古埃及的國家建設英雄。
〔註1〕札希.阿巴斯.哈瓦斯(1947年5月28日—)是一名埃及考古學家和埃及學家,曾兩度擔任文物事務國務部長。他還曾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沙漠和尼羅河上遊河谷的考古遺址工作過。以許多重大發現而負盛名,例如位在吉薩金字塔附近的拉美西斯二世雙人像和吉薩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墳墓,這些發現對於金字塔的建造技術有著重大的貢獻。
〔註2〕工人村是指工人、工頭、抄寫員、建築師等人員的聚落,通常位於埃及重要古蹟附近,主要從事陵墓的建造和裝飾工作。
〔註3〕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確實提到金字塔是由奴隸建造的,並估計使用了10萬名奴隸。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 無論是合作提案、內容建議或單純聊天都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