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問行語錄
心若不隨境轉,林中一葉亦為法音。
在深秋的尾聲,悄然編織出一段深邃的覺察旅程。從放鬆的呼吸起始,經由森林漫步、溪流低語,再到雨中洗禮與雨後重生,這不僅是一場影像引導的冥想,更是一次身與心返歸自然、返歸本源的體驗。這是我經歷過去五年來的森林復育工程,及近六個來林地場勘、576森植所親身實作體會的影片。觀看者,可以隨著以下影片的畫面及影片說明的節奏及引導,來場森林療癒及自我覺醒。
影片開場,引領觀者放下緊繃的身心,讓呼吸成為身心的載體。隨著呼吸的起伏,放鬆自頂至足,宛如楞嚴經中所言:「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當心識不再被外境所轉,即可返觀自性。這樣的深呼吸,是從「應念無念」的練習開始──念念中無所執著,身心方能安住。
當畫面推進至森林的深處,我們聽見腳踩泥土的聲音、樹葉的搖曳與鳥語和鳴,那不只是自然的聲響,而是內在安詳的共鳴。這時,觀者彷彿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是與森林共呼吸的存有。「藏識如海」,亦即一切感官所接,是映照內心世界的鏡像。自然之美,不過是覺知映照的真如相。
溪流的輕吟在影片中成為靜心之音。觸及溪水的那一刻,冷冽清澈,提醒我們無論生命如何曲折,如水般順流、柔韌,皆能穿越。正如阿難在《楞嚴經》被外境誘惑時,佛陀引導他從「識緣色起」反觀自心。而那條小溪,彷彿亦在喚醒我們:不必逃離困境,而是學會轉化、穿透。
接著陽光灑落、微風輕拂,宛如大自然為心靈輕聲奏樂。這些看似平凡的自然聲音,其實正是宇宙法性的展現──「音聲亦如來藏,妙明真心」,每一道聲波、每一次光影,都是覺醒之道的引子。當我們能在日常中聽見自然的音聲,即是在練習不離當下的定力。
影片最後,雨水洗禮後的森林焕發新生。那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實質的轉化。雨水彷彿為大地做了一次深層的淨化,正如佛法中以「水洗塵垢」為譬喻,淨除心垢。而當陽光重現,便如見性明心之時,世界不變,而心境已轉。

這段影像與聲音構成的旅程,並非單為美感而生,而是一次讓人「由境入心」的練習──從觀照外在森林的變化,回返至觀照內心的波動,最終達至「性空緣起」的自在境界。
我們不需尋求非凡的修行場域,因為每一次深呼吸、每一次傾聽溪聲、每一次走入雨中的片刻,都是一次修行的開展。自然,不只是環境,更是法門。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