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擴展來自「不得不」的壓力──大同在面對2025年台電停權這場結構性掀動時,以海外電力市場為軸,將資產、能源拉進營運邏輯之中,法說會上表示,今明年營收都會不錯,但動能能否持續發酵將是關鍵。
淺水區,是我們觀察市場波動、快速捕捉事件脈動的第一現場。本文為一次性解析,後續不保證持續追蹤。
價值鏈重塑|電力事業全面升級
2025 年是大同電力業務質變的起點。面對市場與政策雙重變局,公司選擇從核心電力產品鏈著手,升級為一條具整合能力的價值鏈。公司不再只是單一元件供應商,而是嘗試重構一條從發電端到配電端的價值鏈佈局。旗下高壓變壓器、161kV 電纜、智慧電表與工業馬達等關鍵產品,逐步串接出發送—配電—應用的完整鏈條,邁向平台型供應體系。這不僅是硬體整合,更是商業模式的升級。
2025 年下半年,觀音新廠即將量產中小型配電級變壓器,與大園廠的大型電力級變壓器形成分工互補。整體變壓器產能將提升 20%,優化供應彈性。電纜產品方面,161kV 規格已穩定出貨,345kV 則進入認證階段,預計 2026 年挹注營收,有望打開高壓輸電市場的升級空間。這場升級工程,實質為整體產品組合與產能配置進行策略性重組,強化大同在電力產業供應鏈中的中高階定位。
危機觸媒|停權推動轉型加速
2025 年 5 月,大同遭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停權三年,失去政府標案承作資格,直到2027年下半年前,都無法再承接政府公共工程。對以台電為核心的大宗內銷結構造成劇烈衝擊。過去政府標案占內銷比重近九成,對整體營收貢獻可能達三成,營運模式面臨重構。公司日前表示,估計影響營收時間點為2027年。大同強調目前在手訂單逾新台幣200億元,即便台電訂單缺口尚未完全彌補,但停權之前已接的訂單量大,短期不受影響,2025年下半年至明年表現會非常好。
面對此變局,大同迅速拆分成立三家子公司──大同動力電機、大同電纜、大同智慧電表──以獨立法人名義重新啟動標案認證,同時釋放既有產能、全面轉向海外與民間需求。2025 年起接單重心轉向美國、日本、東協市場,拉高出口佔比,也同步改善平均接單毛利結構。
此舉使得 2025~2026 年出貨節奏仍維持一定水準,新訂單的數量與結構明顯不同。這場外力導致的斷鏈危機,反倒像是一場從「單一依賴」到「多元外拓」的再平衡工程。然而若停權持續至期滿,並無法以子公司方式補位,可能形成難以迴避的空窗考驗。
全球擴張|海外市場全線突破
2025 年以來,大同將市場重心轉向外銷,展現出顯著成果。美國市場因 AI 基礎建設推升電力系統升級需求,大同迅速卡位,取得逾 6,000 萬美元在手訂單,預計下半年進入實質放量階段。同時與 KPMG 簽署顧問合約,啟動在地化生產規劃與潛在併購案,鎖定美國本土重電與電纜廠。由於在地企業於招標流程中具備明顯優勢,此舉有助提升競標勝率。
2025 年 4 月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短期雖造成投標遞延,但隨政策逐步明朗化,訂單迅速回溫,並帶動馬達事業出現高毛利急單潮。這代表大同已具備即時調整生產與供應鏈的彈性能力,能夠在政策與市場快速變化中穩定出貨,擴大市佔。
日本市場持續拓展第二代智慧電表訂單,為當地 10 家電力公司唯一外商供應商,並取得水力發電機與大型變壓器訂單,2025 Q3 可望放量。
東協、中東與印度市場同步開拓。越南設據點切入工業馬達,泰國與馬來西亞智慧電表訂單 2025 Q3 出貨。以色列則因地緣局勢尋求 FOAM 模式替代供應鏈,印度則有本地廠商主動接洽。澳洲則為礦業馬達最大供應商,與日本商社合作擴大市占。
雙輪驅動|綠電轉供與資產活化
大同綠電轉供業務迎來結構性跳升。旗下智慧能源平台目前已簽署 39.5 億度綠電轉供合約,2025 年預期年增兩倍,轉供平均單價約落在 5~6 元區間,明顯優於現行台電售價。相較之下,台電於 2025 年推出的 RE30 方案,每度售價為 6.1 元,卻僅有 30% 為綠電、其餘為市電,為混合型電力,大同提供的是 100% 綠電轉供方案,若轉供價格為 6 元,則在環保履責與價格效益兩方面皆具明顯優勢。
目前大同太陽能案場裝置容量已突破 370MW,綠電轉供與售電規模同步擴張,並預計進一步導入儲能系統與充電樁設備,擴展整體能源解決方案版圖,奠定未來成長新動能。
在資產活化方面,大同早年即廣泛布局全台土地資源,持有遍佈北市中山、大安、中正至新北三峽、桃園觀音、八德等地的核心地段廠房與土地資產,全台合計 47 萬坪,初估總市值逾 3,000 億元,堪稱電力轉型的戰略底座。2025 年起,大同陸續啟動「大同莊園三期」、「大同新紀元」與「新豐采」等三大開發案,總開發面積與潛在銷售金額合計可達數百億元規模。這些開發案多座落於北市與新北核心區域,具備高轉手價值與市場認同度,將自 2027 年起陸續入帳。
底盤強化|財務體質與技術力再造
2025 年,大同完成減資動作,目的並非規模縮減,而是透過壓縮股本基礎優化資本結構,提升財務槓桿效率。這項動作象徵公司從「做大」轉向「做精」,為每一分營收與獲利爭取更高的資本使用效益。
同年也首度配發現金股利 3.1 元,並釋出每半年配息一次的政策訊號,代表公司不再將資金僅侷限於營運投資,更強調對股東的現金回饋能力。這顯示大同已不只是重啟營運動能,也同步重整財務治理節奏,朝雙軌穩健推進。
結語:斷裂與成長,同時發生下是否能迎來重建
這場因停權而起的轉型工程,打開了大同重新定義自身價值的空間。公司展現出提升產能結構、擴展海外市場與深化能源業務的策略能力,也強化了財務與治理面基礎。但要確認這些動能能否持續發酵,仍需觀察未來兩年內在海外市占提升、資產開發變現與子公司承標成功率上的表現。尤其在政府標案尚未解禁前,三成以上營收斷裂的風險仍難迴避,經營權動盪亦可能成為新增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