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試圖釐清自己對AI的態度;這篇,我想探索觀點從何而來。先謝謝大家閱讀。
透過AI 明確的指出可以將文章區分事實、觀點,不要把兩者混唯一談等概念後,我將文中內容作區分「 疑惑→事實→啟發→行動→方法→運用→結論→延伸 」等方式,再去釐清自己的想法。
這讓我聯想到,國小寫功課時經常做的重點整理,老師常說:「 文章要有起承轉合 」、「 說話要講重點 」;或是英文文章最常使用的:用一句話總結在段落開頭這類的,我驚覺這些都是我童年寫作時接觸過的技巧!

流程-輸入-處理-輸出
如何一步步建構觀點:我的觀點生成模型
在回憶起這些重要的基礎,外加GPT給的建議後,對於文章的架構又重新有了頭緒,對於觀念的積累與重構,簡化說明流程的三層結構:
➝輸入階段(資訊變資料)從蒐集 ➝ 建資料庫(用分類標籤+標題+摘要)
➝處理階段(資料變觀點)理解 ➝ 分析 ➝ 拆解 ➝ 整理 ➝ 重組 (加入自己的語言)
➝輸出階段(觀點變內容)產出內容/成果發表(內化後的語言,成為別人可理解的結果)
但是光理解、整理、重組就會耗費大量時間,當我在思考「 如何建立屬於我的獨特觀點 」這部份時,忽然想起這句話:「 如果我不知道或沒接觸過的有這麼多,我怎麼能在理解事情全貌前得出觀點?」
獨特觀點案例分享-〈你連「被不懂」的權利都沒有了〉
正當思考卡關時,剛好讀這位作家有意思的貼文〈 你連「被不懂」的權利都沒有了 〉,他引用了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著作《 透明社會 》。文章談到的主題,是我們這個社會如何剝奪了「 不被看見 」與「 不被理解 」的空間。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對人們隱私的剝削。但文章最後更進一步指出:對於「 不懂 」的人與事,隨意攻擊與貼標籤,是一種法西斯。
文中很多想法跟觀點直擊我心,但能夠提出這些,還有許多例子佐證等,是因為作者平時就閱讀、觀察、整理,並能在需要時調動相關概念與知識,形成一種獨到觀點。這正是我所說的——從輸入、處理到輸出 的過程。
雖然我也是抱持著不懂的東西存而不論。但過去的我還不夠謹慎,曾經以為,只要有情緒、有想法就能寫出觀點,但實際上只是情感抒發,缺乏佐證。還是那個問題:我知道的太少了。我只能再次提醒自己,在建立觀點前免不了大量閱讀,要多看多聽,還要更加了解自己,才能夠用不同角度去看待人事物,也比較可以用柔和不批評的心態去看待事物。
就像這位作家,若不是他真的理解《透明社會》的脈絡,單就一句話根本無法建立出如此有層次的觀點。
以上是最近逐漸整理出的一些心得與方法,往後的創作,會更聚焦於要做的主題,避免無限延伸,同時也會依照不同情況有所調整。相信最終,透過持續累積與分析,再結合自身的經驗,一定能夠提煉出有深度與獨特性的觀點
!
再次謝謝各位觀看。
前一篇文章閱覽:《 工具運用 | AI是毒藥還是柺杖?如何避免過度依賴AI? 》
補充閱讀:《 工具運用 | 藉由GPT提升中文寫作技巧:結構、風格與情感的完美結合 》
在重拾閱讀的世界後,依舊覺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