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本身可能會比金錢本身更為關鍵
1. 從歷史來看不斷緩緩上漲的房價,每個月要從薪資拿一部分來存頭期款,是一條辛苦又漫長的路😮💨。但是只要存到頭期款、買了房,就成功上岸了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2. 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想分享:買房不一定是財務的終點,而可能會是起點。真正能讓我們在未來幾十年過得安穩的,並不一定是存下的那筆錢,而是在存錢過程中,為自己建立的『財務體質』💪。
一:重新認識「負債」— 從壓力到工具的思維轉變
對未來數百萬上千萬、長達30年的房貸充滿恐懼,視之為沉重的枷鎖嗎?
當初也曾害怕負債,但後來因為在工作上的狀況,因緣際會下了解存股打造被動收入的觀念,慢慢一步步打造後,體會到可以將房貸視為一種「有資產作擔保的低利資金」,它不是純粹的消耗,而是一個可以善用的「工具」,是我們自己的銀行。
建議在存錢時,稍微開始學習區分「良性負債」(如房貸、自我投資)與「不良負債」(如高利率的卡債、車貸)。「當開始研究各家銀行的房貸利率時,也許不要只把它看成『成本』,更要學習把它看成衡量投資的『尺標』📏。這個心態,有機會讓我們在買房後擁有完全不同的視野。」
二:存錢打造「第二現金流」— 即使每月只能多出$1000元
員工的痛點可能是薪資幾乎被房租(房貸)、生活費和存款目標榨乾,可能覺得投資理財是有錢人的事🤷♂️。
這約五年的時間下來,小小存股成就的關鍵在於用「股息」這個第二現金流,來覆蓋時間與「利息」成本,這個概念可以縮小後應用在存錢階段。
建議在拼命用『主動收入』(薪水)存錢時,請務必、務必思考想辦法擠出一小筆錢(哪怕是每月一兩千元),去建立『被動收入』,例如投入市場穩健的高股息ETF🌱。
目的不在於快速致富,而在於**「親身體驗資產為我們工作的感覺」**。今天每月多出的$1000元股息看似微不足道,但這個「系統」一旦建立,未來就能幫你支付一大部分的房貸利息,讓你從「除了為老闆、銀行打工」,變成「同時讓資產為你打工」🚀。
三:為自己做一次「免費的壓力測試」
若是擔心未來背上房貸後,遇到股市下跌、公司減薪等意外,可能會無法承受😟。
先前分享的個人親身經歷了2022年和今年的市場回檔,這會算是最真實的壓力測試。而且若有上述的擔心,我們應該隔日不如撞期,當下擬定打造被動收入的計劃,對於初心者,首先一定要是市場上最穩健配息的高股息ETF。為什麼呢?
「市場的每一次下跌,對還尚未購屋的初心者來說,都是一次『免費的模擬考』🎓。」 在市場悲觀時,練習問自己:「如果我現在背著房貸,我會恐慌嗎?我的儲蓄、存股計畫會因此中斷嗎?」利用這個階段,提前鍛鍊自己的心理韌性。當你能在沒有真實負債壓力下,依然能在市場波動中保持冷靜,那未來你就是一個合格、且能睡得著覺的房貸族😴。
另外,就是穩健配息的高股息ETF才能讓我們一開始在市場上能生存,甚至逢回檔、或相對低點有勇氣增額加碼,長期一來一回將甚至可能會稍微勝過大盤的平均漲幅呀😉。
以上三點心態,
一、工具化看待負債、二、建立第二現金流、三、利用市場波動做壓力測試。
一點點經驗分享,最後說明:「存到頭期款可能很重要,真的也很重要,但同時能夠帶著正確的財務心態踏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也許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未來會有機會有更多的選擇。祝福正在努力的我們,不只存到一間房,更是能夠存到一個身心健康與知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