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全過程中,心態與風險控管才是最根本的核心。每個人承受波動的能力不同,會影響資金配置、進出節奏與策略選擇,因此在開始前,必須先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投資目標。穩健的現金水位管理與投資組合配置,能有效降低情緒決策帶來的損失風險。唯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基本面與技術面的分析才能真正發揮價值,讓操作更有紀律、績效更具可持續性。
整理成一張圖表(有點長)

🧭 1. 總體環境分析(Macro):選對「大方向」
✅ 核心邏輯:順風而行,才不逆勢苦戰
操作重點:
- 政策驅動
- 是否有法規推動或政府補貼?(如美國能源政策支持本土鈾礦)
- 資金輪動
- 資金正在流入哪一個產業?觀察 ETF 流入量、大型資金持倉變化
- 景氣循環/利率/通膨
- 景氣在回升、降溫還是衰退階段?
- 利率是否對成長股不利?高利環境下是否要偏好現金流穩健的價值股?
- 全球趨勢
- AI、去中化、能源轉型、電動車、軍工、地緣政治...等
📌 總體環境為「產業選股」提供背景框架,幫助我們聚焦在具備長期勢能的趨勢。
🧱 2. 基本面分析:決定「買哪一樣」
✅ 核心邏輯:只買「對的產業中的強勢公司」
操作流程:
- 聚焦產業
- 選擇在總體支持下有發展空間的產業(例如:本土鈾礦、美國半導體軍工等)
- 個股體質分析
- 營收與獲利是否持續成長?
- 有無產品/技術/通路護城河?
- 未來成長動能:有新合約、新市場、新應用?
- 財務穩健:負債比/現金流/毛利率穩定嗎?
📌 投資要像選隊友,選長期能打仗的,避開炒短題材或沒競爭力的公司。
📈 3. 技術分析:決定「什麼時候買進 / 賣出」
✅ 核心邏輯:掌握「轉折」與「加減碼時機」
三大工具搭配使用:

🌟 小技巧:
- 【初步進場】建議在 MACD金叉、RSI < 60,且帶量突破時進場
- 【不追高】避免買在爆量長紅第二天,可等回測支撐或中軸再加碼
※ 參考資訊之一,並非當決策的唯一依據
🔁 4. 持續追蹤與調整:管理「風險與資金」
✅ 核心邏輯:追蹤變化,主動應對風險

📌 投資是動態過程,要時刻檢視市場、公司與自己情緒的「風向」。
🧠 5. 操作心法小提醒
- 選股靠基本面,進出靠技術面,判斷趨勢靠總體環境
- 基本面不變時拉回加碼,追高容易中伏
- 技術指標不是預言,而是風險與機會的提示器
- 不懂的產業不碰、不熟的財報不買
- 穩健資金管理 > 所有技術指標
📝 6. 投資紀錄模板

回頭檢視自己過去那些「精美」的跌幅經驗,多半就是沒有在投資前做好這幾個動作,雖說做好資金控管已降低投資小型股的風險,但若能進一步提升進場時機的短期勝率,不論是用於短期波段操作,或中長期持有策略,都能更具彈性,同時也有助於穩定投資心態與建立操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