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6 發布 2025 Q2 財報更新於下方
Uber 與電動車製造商 Lucid 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新創公司 Nuro 結盟

Note: YTD (Year-to-Date) stock price trend. Data for reference only.
若有在留意 LCID 的人,7/17 這天晚上打開美股應該會以為自己眼花,至少我自己真的以為 yahoo!finance 顯示錯誤(https://finance.yahoo.com/),就整理新聞紀錄一下吧。
自 6/17 發文 Lucid Group (LCID) 技術領先難敵燒錢黑洞,豪華電動車的生死抉擇?以來剛好一個月,Lucid(LCID)迎來一波強烈行情跳升,關鍵推手就是 Uber 聯手 Nuro 發表的「高階 robotaxi」(自動駕駛共享車)合作計畫。Uber 將注資 Lucid 3 億美元,並承諾未來六年內購買並部署至少 20,000 輛裝載 Nuro L4 自駕系統的 Gravity SUV,預計 2026 年底在美國某大城市上線試營運。這個消息讓 LCID 股價隨即飆漲 36–50%,盤中一度來到約 3.3 美元,YTD 跌幅迅速收斂。
Lucid interim CEO Marc Winterhoff 表示,這是對公司「電動車底盤+電池技術」的重大認可,合作不僅帶進資金,也強化未來進軍自駕共享市場的可能性。此外,公司同步宣布進行 1-for-10 反拆股,有助於提升股價結構、吸引機構資金。
總結來說,這次與 Uber 的合作不僅為 Lucid 注入資本和信心,也為 Gravity 車款打開了共享出行情境,未來若能順利推展,將是 Lucid 長期轉機的一大里程碑。
更新我們的投資日記
1. 買入(加分)理由:
- 投資帶來的資本補血、且具品牌與技術加持;
- Gravity 跨入 robotaxi 領域,有潛力快速放量。
2. 投資目標與持有策略:
- 短線觀察:部署進度、試營運進展、Tesla/Waymo 的回應;
- 中長期判斷:資金消耗與自駕、共享營收實現速度。
3. 關鍵觀察指標
- Uber 與 Nuro 的實驗城市運行數據;
- 政府法規是否能支持 L4 商業運營;
- Lucid Q3、Q4 的交車數與毛利率改善能力。
4. 風險與注意事項
- 自駕技術落地速度存在不確定性;
- 反拆股短期利多,長線股價仍需基本面支撐;
- 若無法有效控制燒錢與增資稀釋,仍有財務風險。
5. 補充筆記:
就如同這個部落格的名稱一樣,錢包著地的日記,今日失而復得。
更新:2025/8/6 發布 2025 Q2 財報
- 不如預期導致股價盤後大跌,回到 Uber 發布投資的消息之前,錢包又掉了🙄
- Form 10-Q
- Lucid 2Q25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以下是 ChatGPT 對 Lucid Group (LCID) 2025 年第二季財報的深度解析,說明其盤後股價大跌的原因與後續投資觀察重點:
📉 一、財報重點整理
- 營收 2.594 億美元,相較分析師預估約 2.80–2.83 億美元,出現 8–9% 低於預期 的情形。
- GAAP 稀釋後每股虧損 -0.28 美元(非 GAAP 虧損 -0.24 美元),皆較市場預期的 -0.21/-0.22 更差。
- 交車數達 3,309 台,年增 38%,創單季新高;2025 上半年合計交車 6,418 台,年成長近 50%。
- 2025 年生產指引下修,最新預估全年產量為 18,000–20,000 輛,低於先前的上限 20,000 台。
- 現金流與資產充裕:截至季末,流動性約為 48.6 億美元,具充分緩衝能力。
📊 二、該跌幅出現的原因
- 營收與 EPS 均不及預期,儘管交車量增加,但並未轉化為市場期望的營收與盈利能力,因此投資人失望。
- 生產指引下修,讓外界擔憂明年成長放緩與執行風險。
- 宏觀供應鏈壓力與關稅影響仍具變數,毛利與成本控管仍然受到挑戰。
- 雖然Uber合作與Gravity上線持續看好,但短期基本面未能立即反映在財務表現上。
🔍 三、策略觀察與後續關注指標

✅ 四、結論判讀
Lucid 雖在交車量與品牌曝光上逐步累積動能,但市場目前缺乏「營收與盈餘同步起飛」的確認,因此股價出現剛性修正。Uber合作、品牌大使推出,以及透過實車推廣的 Gravity SUV,仍是中長期轉機的構成部分。但若無法在下半年見到成本快速改善與合同收入落地,短期內仍可能承受壓力。
對你而言,建議依 投資心法,以 控風險、穩定進場、追蹤基本面轉折訊號 的方式評估後續操作時機與部位調整。
另外 Lucid Motors(LCID)雖然面臨財務與營運上的重大挑戰,但它在網路上仍維持高討論度,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解釋:
✅ 1. 品牌形象與「夢想概念」
- 高端電動車代表:Lucid Air 曾被拿來與 Tesla Model S、Porsche Taycan 相提並論,擁有豪華設計、極致續航力(EPA 認證超過 500 英里),打造了「夢幻車」的品牌印象。
- 前 Tesla 工程師創辦:執行長 Peter Rawlinson 是前 Tesla Model S 的首席工程師,這讓 Lucid 帶有濃厚的「挑戰 Tesla」色彩。
- 這些因素讓很多人把 LCID 當成是「潛在的 Tesla 2.0」,形成長期追蹤的興趣與討論熱度。
✅ 2. 散戶情緒與社群效應
- Reddit / Stocktwits / X(Twitter)/ YouTube 等平台,常有 LCID 的長期支持者,甚至迷因投資者。
- 與 AMC、GME 類似,部分投資人不完全基於財報,而是情懷、信仰、反主流心態或陰謀論(如認為油車利益集團打壓電車新創)。
✅ 3. 中東主權基金支持
- 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是 LCID 的大股東,不僅提供資金,也促成 Lucid 在中東設廠計畫。
- 這種「政府背書」感讓部分投資人產生「背後有金主,不會倒」的錯覺或信心。
✅ 4. 時不時的新聞刺激
- 與 UBER 合作消息、沙國新投資承諾、未來 SUV Gravity 發表預告等新聞,會短期激起市場關注與 FOMO(害怕錯過)。
- 每當股價跌深,就會有抄底或「死貓跳」預期的技術分析討論聲量出現。
✅ 5. 低價股+高波動性
- LCID 現在股價在 $2–3 區間,屬於低價高波動股票,對於喜歡短線交易或試圖「反彈翻倍」的投資人來說具吸引力。
- 像這類股票會成為網路社群中的熱門題材,因為能用小資金博取高報酬(但高風險)。
🔍 結論:熱度 ≠ 價值
儘管 LCID 在散戶圈內話題性高,但目前來看:
- 基本面仍非常脆弱(虧損擴大、交車量無法放量、資金燒光速度快)
- 轉機仍高度依賴外部注資與 SUV 新車成功上市
- 散戶參與多,但更多是情緒與期待驅動,而非投資紀律與數據分析
所以,如果你是中長期價值投資者,應該更看重資本結構、商業模式擴展能力與現金流,而非單一新聞或討論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