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到台北世貿一館,參觀了 World AI Vision Exhibition,身為資訊背景出身,也曾在產業打滾多年,對AI這幾年的快速發展當然很有興趣。加上AI對未來職場、產業的影響已成定局,所以特地前往實地看看台灣目前業界對AI的應用與佈局。
整體來說,這場展覽的面向蠻多元的,從硬體製造、軟體服務到醫療、娛樂應用等,都能看到AI的蹤影。然而,我最關注的,還是這些台灣廠商究竟如何將AI實際落地、導入商業模式中。

一、我們都靠開源模型在做產品
跟我預期差不多,多數廠商其實是基於 Google、Meta 等大廠的開源模型,再加上自己的資料、客製化開發,推出應用服務。這種模式不算錯,但也說明一件事:我們並不掌握AI的核心:模型本身。換句話說,我們能做的是「應用」,而不是「定義技術走向」。很多台灣AI產品,實際上屬於B2B導向的整合服務,也就是說,若沒有大型企業或政府專案合作,中小企業或新創幾乎無從切入、也難以獲利。
二、資料文化薄弱,是我們最大的隱憂
AI需要什麼?除了模型,最重要的就是乾淨、完整、有結構的資料。這是我觀展後更深層的擔憂。根據我在資訊產業多年經驗,多數台灣中小企業的資料文化非常薄弱。流程靠口頭交接,解法靠「老鳥記憶」,文件與知識管理嚴重缺乏。這樣的環境,很難提供AI訓練所需的高品質數據。反觀日本企業,即便冗長繁瑣,卻保留了詳細紀錄與制度化文件,這在AI訓練上就是極大的優勢。
三、大公司不會留任何市場給我們
你以為你想到了一個AI新應用?很遺憾,大公司也早就在做了。
舉例來說,當我第一時間看到ChatGPT時,就想到它非常適合做成英語學習平台,沒多久就出現了 Speak AI App。我也認為AI會整合到瀏覽器,結果Perplexity 推出 Comet,OpenAI 也傳出準備推出自家瀏覽器。
這些真正掌握基礎模型的大公司,不會放過任何一塊市場,甚至會跨足原本台灣擅長的應用層。當全世界都能用同一顆腦時,我們的「整合力優勢」就會變得沒那麼珍貴了。
四、AI對工程師職場的衝擊,比想像中還大
身為工程師,我不得不說一句實話:AI對工程師職場是場災難。
- 初階工程師:幾乎無法進入職場,因為AI就能處理。
- 中階工程師:被要求「一人當多人用」,公司不願花錢養完整團隊。
- 高階工程師: 若只負責溝通與Code Review,也會被AI取代。
- 唯有極少數頂尖人才:還保有市場價值,但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鳳毛菱角。
黃仁勳說未來「人人都是程式設計師」,換句話說:寫程式的技能本身正在快速貶值。
五、通用AI來臨,我們要怎麼活下去?
我相信 AI 在數年內將進入通用階段(AGI),那將是一個奇異點般的變化。屆時我們的競爭對象,不再只是同儕,而是具備無限精力、無限記憶力、永不抱怨、永不請假的智慧系統。在這樣的未來中,「財務自由」將不只是理想,而是 「生存基本條件」。如果你還沒有開始為資本、被動收入做準備,未來當工作職位劇減時,很可能會措手不及。
結語:我們要做的是提早準備,而不是等待風暴來襲
這次觀展的過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台灣不是沒有技術,而是少了戰略高度與系統文化。我們依舊能在某些垂直市場找到利基,但絕不能抱持太樂觀的幻想。作為資訊人,我看好AI,但更清楚它將帶來的劇烈顛覆。希望每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在AI浪潮中活下來、站得穩?不是等它來決定你的命運,而是提早啟動你的轉型與財務佈局。歡迎留言、分享、訂閱,一起走進下一個時代,而不是被留在時代的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