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租-KY在7/30除權息,配息6.1元及每股0.2元股票股利,依據新聞報導,殖利率約5%,且近期納入高股息 ETF成分股中,引起我的興趣想了解中租目前營運及財務狀況 。主要數據來源為中租2025 Q1 合併財報及2025年第一季法人說明會,學習 Spotify 商業分析師 Lilian Chiu 分享的 AI數據分析📈(ChatGPT + Gemini), AI 取代分析師工作?🧐 我在越南的新生活~| work vlog 4步驟工作流程,以 Gemini 輔助財務分析,並加上自己對於該產業的學習。
因 中租-KY 是境外公司回台掛牌上市,其股息收入是不會納入所得計算,屬海外所得,對於高收入的人(所得稅課稅級距12%以上),境外公司的股息收入就不會被扣稅扣走(除非海外所得總額達750萬)喔!
穩定信用資產水準下,2025Q1淨利相較去年同期卻下降
從下圖可以看到損失的項目如營運費用及預期信用減損損失都是增加,淨利是負成長。為何營運費用會增加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員工福利費用增加,員工福利費用增加就佔了整體營業費用增加近7成。另一個明顯損失項目增加是預期信用減損損失,從下圖 “中租2025年各區域預期信用減損損失” 可以看出來,中國區域的預期信用減損損失占了最大比例,且中租營收占比中,中國就佔了總營收將近 43% 左右,面對整體經濟的變化及中國市場的不穩定,中租如何因應? 就需要投資人持續關注。


中國區域延滯率上升,中租提升備抵呆帳率
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國區域延滯率2024Q1 從4.0%到2025Q1 提升到5.7%,受到中國經濟影響,客戶拖欠款的比例增加,中租對此的因應策略,提升備抵呆帳率從 3.0% 至 3.7%,中租對於提高潛在的信用損失預備金。
延滯率 (Delinquency Ratio) 是中租控股用來衡量其資產品質的關鍵績效指標,代表的是逾期未繳款的應收帳款佔整體信用資產的比例 。這個比率越高,表示客戶延遲或拖欠款項的情況越嚴重,資產品質面臨的風險也越高 。
備抵呆帳覆蓋率 (Allowance to Loan Portfolio Ratio) 是一個衡量公司對潛在呆帳風險準備是否充足的關鍵財務比率。 備抵呆帳覆蓋率=授信資產組合總額 (Gross Loan Portfolio)/備抵呆帳總額 (Total Allowance) >> 備抵呆帳 (Allowance):這是公司預先在帳上提列,用來準備彌補未來可能發生的客戶倒帳損失的總金額 。這筆錢是公司應對風險的「準備金」或「緩衝墊」。 >> 授信資產組合 (Loan Portfolio):這是指公司所有放款與租賃業務的應收帳款總額,也就是客戶總共欠公司多少錢(尚未扣除任何預期損失)。
ROE 下降,中租趨向放緩成長策略
從下圖可以看出,ROE 值從 2024Q1 的 16% 下降至 2025Q1 的 13%,下降3個百分點。另一個值-資產淨值比,財務槓桿從 5.6 倍下降至 5.2 倍,中租減少了對外借款來支撐其資產規模的程度,走向放緩的成長策略,放緩了業務擴張的步伐,這印證了中租在法說會上提到的「因外部經濟成長放緩,整體信用資產成長較謹慎」的策略。短期內傾向不會有過去那樣高速的成長,公司目前的重心是「求穩」而非「求快」。用「短期較低的報酬率」來換取「長期更穩健的財務結構與較低的營運風險」。

股價淨值比,是一個衡量公司財務槓桿程度的關鍵指標,它顯示了公司的總資產有多少是來自於股東投入的資金(權益)。它反映了公司利用債務來融通資產的程度。一個較高的比率意味著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外部借款(即更高的財務槓桿)來支持其資產規模。
結論
在台灣,中租將面臨更嚴峻的法規監管,加上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大鬧一波,如果影響到中小企業未來存續,中租的企業融資服務勢必將受到影響。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中租需能夠證明它已有效控管在中國市場的資產風險,同時其東協市場的多元化佈局開花結果,我們可以觀察以下 3 個指標,期待中租轉好的訊號:
- 中國地區延滯率(China Delinquency Ratio): 連續數季呈現下降趨勢,並穩定回落至4%以下。
- 東協地區獲利佔比 : 獲利佔比能穩定站上10%。
- 年化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Annualized Return on Equity): ROE能重返並穩定在15%以上的水準。
我們就2025年底再來持續觀察中租的狀況囉~
後記:
這次的數據分析是使用 Gemini 輔助,Gemini 可以快速抓到財報的重點,減少分析師閱讀資料的時間,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有些數據或分析的邏輯是不足的,需要分析師自己再去抓一些必要的數據,並且重新作圖。如同 Lilian 在影片中的分享,生成式AI 工具短期要完全取代商業分析師,還是有一定難度,像分析故事邏輯脈絡還是需要由分析師決定,並產出一份符合利害關係人需求的報告,還有一些圖表加工等,人為的判斷在分析過程中仍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