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文章 (《追求HOYA,卻不快樂~擁有財富與幸福的密碼:學會自制》) 提及金錢能給我們很多好處。能讓我們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擁有金錢後讓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和想要的人在想要的時間一起做想做的事。擁有這樣的生活讓我們感到幸福,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這背後是有一定程度的金錢後才能讓我們有這種生活的能力。
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有錢確實可以讓自己不用因為沒錢急著要找到下一份工作,為了明天的生活而犧牲今天,成天只為賺錢而無選擇的權利與無法給自己冷靜、思考的空間。所以,如果你想要幸福的基底是你需要有一定的金錢,這樣才能掌握自己的時間和人生,對自己的人生擁有選擇權。這種獨立自主的能力會讓我們覺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你需要存錢嗎?有些人覺得自己無法存到錢,事實上希望這些人能夠理解,真正財富的累積與收入或投資報酬無關,而是與自己的儲蓄率息息相關。這聽起來簡單但很多人卻當成左耳進、右耳出,讓人難以理解。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汽車和工廠機器與設備都需要石油(電力需求的源頭還是石油),但石油的存量有限大家擔心有一天可能會用完(1970年)。需求越多但實際上開採的速度卻跟不上。在過去半個世紀石油開採量僅增加50%以上。但是要開採更多能源同時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包括:開採的地質、所在位置、天候條件和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等眾多不確定無法掌握的因素。但是,我們可以自行掌握的是降低用在交通工具、工廠設備所需的石油消耗,也就是提升能源的財富之道並不是專注在增加能源,反而是加強去減少能源的消耗(總需求)上。譬如:利用科技的進步產生的新產品,讓我們可以選擇購買油電混合車、純電動車甚至選擇騎腳踏車,以提高節能效率這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
存錢與投資策略
上述的比喻觀念同樣可以用與我們的投資。當評估一投資策略是否可讓自己富有,需要長時間的考驗(尤其是買個股或主動型ETF),變數太多最終成功與否充滿不確定(就像挖石油以滿足需求)。然而,如果我們能控制個人花費維持一樣的生活水準,將收入減去支出後多餘的錢存下來,這不論你現在薪水的高低如何,卻是你可以掌握並存到錢的方式。加儲蓄投資指數型ETF(美股SPY/台股0050),這是一種可實行的存錢方程式。在投資策略上將不確定性降低,也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
高儲蓄率-->累積財富
大家常說的範例,有一個年輕人來到外地工作,剛開始他的薪水只有三萬元。他發現扣掉租房、吃飯和交通費後(花兩萬九千元的生活水平),每個月薪水只剩一千元可以存。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覺得要存到錢真的很困難。想想無解所以準備放棄。
此時,我們可以鼓勵他。現在他雖然每月只剩一千元,但也是一個好的開始。首先將這一千塊投入股市買把錢投資在指數型ETF(譬如:0050買零股)。這樣他就開始了儲蓄加投資的行動,長期月月如此就自然形成一個好習慣(且這好習慣並不難養成)。他一開始每月存一千元跟他三萬元薪水相比,他以有每月3%的儲蓄率存錢。幾年後他的薪水升到五萬元。我們建議他繼續保持原先花兩萬九千元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不要隨著薪水增加而提高生活花費。這樣,他每月可以存兩萬元以上,儲蓄率一下子就從3%變成40%(2萬除以5萬)。
所以,要存到錢不一定是高收入,而是要在收入增加時不提高生活花費保持原先簡約的生活,就能有比過去更多的錢留下來(更高的儲蓄率)並持續地投入股市大盤(指數型ETF),這理財投資的策略會隨時間的拉長帶給我們豐富的回饋。這例子告訴我們,高儲蓄率才有機會累積財富。周遭有許多人低調、沉默的普通的上班族,但是節約度日與正確投資經過三十年時空局勢就大為翻轉,在複利的威力下會讓財富大幅增加超出自己的預期。
財富是我們消費後剩下的資產。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有高收入才能累積財富,但是必須要有高儲蓄率才能累積財富。所以要能累積到財富,究竟是高收入重要還是高儲蓄率重要呢?很明顯,高儲蓄率更重要。而背後的簡約原樣生活和不過度消費才是累積財富的重要部分。
再假設你和我現在擁有相同的資產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你比我在投資上更聰明,你的年報酬率是12%,而我的年報酬率是8%。但是,如果我花錢更省,譬如:我一年只花一半的錢,而你的花費卻跟隨著你的資產增長而增加(這樣使你只能存到少許金錢,存不到錢甚至負債)。那麼長期來看,我的財務狀況將會比你好。縱然,我的投資報酬率是比較低但最終我將獲得更多財富。明顯了解高儲蓄率意味著支出少使能存下來的錢變多。因此,保持高儲蓄率在累積財富上非常重要。
常聽到、看到社會的菁英們、一些專業人士為了提高收入1%的報酬率,每週要更努力更多花幾十小時於工作,佔滿一天/一周大部分的時間。結果也許是能多增加1%的投資報酬,但腦海中卻自我認為在那麼辛勞後應該把自己的生活水準也提高,使他們財務支出反而多增加了2或3個百分點,最後必須要更加投入工作以有更高的投資報酬,使自己陷入無止盡的螺旋循環中。其實,想要累積財富他們只要保持原先一樣的簡約生活就能存到更多錢。
實際需要與認知需要的差距
基本上,當我們一般人在達到基本生活需求後,我們會希望提高生活水平以接近與我們收入相仿的族群。這時我們希望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和交通工具等方面,這無可厚非。接著,在收入更增加時一些人會認為應該擁有高收入階層的生活方式,包括穿著、居住環境和消費。這種自我意識認知的生活需求與他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導致很多高收入者幾乎沒有存款(高收入帶著高消費,造成實際上沒辦法存到錢)。因為,他們會認為需要維持高消費生活來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跟上同輩/同行業人的生活方式。然而,這樣的認知下的生活方式與要提高儲蓄存到錢之間存在心理本能上的拉鋸矛盾。
往往,能長期理財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是高收入者(譬如:在致富心態這本書 作者所舉例的羅納 瑞德就是)。他們通常淡定、自在也不在乎他人眼光,就是過自己的生活。這種低調卻大智若愚的生活態度,往往外觀上讓人忽視不注意但卻難能可貴。這反映出金錢的多寡,常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而非財務狀況。
存錢的理由:沒理由
我們都知道,少花錢就能多存錢,只要不那麼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們的慾望就會減少。其實,存錢並不需要甚麼特定理由,大可以就是只為了存錢而存錢。存到錢就能給我們底氣,讓我們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面對突發狀況時不會驚慌失措。
金錢雖然能買到有形的東西,但它更大的價值(也就是儲蓄後所帶來的隱形報酬)在於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更多自由和選擇的彈性與增加幸福感(同前面參考文章)。同時,我們更可以有時間等待(撐過低谷)好運降臨翻轉人生。也讓我們可以有時間思考(許多的事情),有彈性與選擇可以去做薪資較低但有意義的工作,因此有機會可能翻轉/改變自己過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那些從小來自原生家庭與後天成長環境形塑而成的觀念與做法)。
總結:
存錢重要嗎?
薪資收入的增加後仍只要節約樸實地生活省下每一分錢,可讓我們未來將有更多選擇權和彈性,更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改變職業生涯或提早退休。但若無存款或只有少許有限的金錢下,將無法享受這些無形/無價的好處。更無奈的是,人一旦無法掌控時間只能被迫接受(別人對自己)命運的安排。
高儲蓄率累積財富公式
工作賺錢 + 簡約生活-->存錢-->投資理財與投資自己-->薪資收入增加 + 維持原有生活與支出-->存款增加-->再投入投資-->…形成良性循環-->長時間後,複利的巨大威力回報顯現。
在現今科技進步和網路高度連結的世界裡,許多事情隨之改變尤其是讓競爭變成全球化。過去,我們只需在家鄉或國內競爭,表現優異就能獲得高薪。然而,科技進步導致全球競爭化使我們現在必須與世界上其他的數十萬、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人做競爭。特別是對於依賴頭腦工作的知識密集型工作者,如教書、行銷、會計、寫程式、新聞和醫療等產業,都需要與全球精英激烈競爭。因此,在這個網路化的世界裡,我們要思考如何脫穎而出,而不僅僅是依賴智商。當單靠智商已不再是優勢選項的依靠時,相對的我們需要發掘軟實力,而這包括團隊溝通、同理心和彈性來脫穎而出。其中彈性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只要我們願意開始存錢後累積到財富讓自己擁有的。
讓自己成為最有價值的寶藏
在我們經由儲蓄和擁有財富可以人生/事業上擁有彈性,這讓我們能有底氣等待好機會好運來臨、同時也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不必急於追逐競爭對手。在擁有更多資源和時間下,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找到熱情和利基。更可用不同的假設思考人生或許因此能找到翻轉人生/事業的新機會。在智商/聰明的選項不再是現今社會/世界裡唯一優勢時,能掌控自己的時間與擁有彈性的選項,將使自己成為最有價值的寶藏。現在正在節儉、龜速存錢的你請別氣餒,撐下去。這會讓將來不論是變身低調樸實的隱形富豪還是成為眾人投以欣羨眼光奉為理財大師的你-感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