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菩提】:79分-一念反抗,一往無前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2024)

「菩提是一種生命週期不同尋常的樹,它的種子隨著鳥糞落在其他樹上,氣根從空中生長並扎根於地面,隨後,它的枝條會纏繞在宿主樹上,直到把它勒死。最終,菩提樹便得以自立於大地之上。」

觀後感
每個時代的極權國家,可能都會有勇敢紀錄重大社會事件、大膽對抗政權的重要電影,而在此類電影中,【一念菩提】無疑是我看過最精彩的一部!
就拿同在2024年坎城影展亮相的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2024)來相比,本片肯定是更直白、更友善於一般觀眾,也更細膩地對威權社會體制進行了剖析。
類型化
首先,說【一念菩提】精彩,是因為不同於其他這類電影,甚至也不同於導演拉素羅夫(Mohammad Rasoulof)的前作,本片並不走文藝劇情片路線,而嘗試使用了「懸疑片」的類型框架來說故事。

劇情講述一個伊朗「革命法庭」的調查官伊曼(米薩赫·扎勒 飾),在德黑蘭爆發頭巾革命期間,自己的配槍竟在家中丟失了;與此同時,大女兒蕾茲萬(瑪莎·羅斯塔米 飾)、小女兒薩娜(賽塔蕾·馬萊基 飾),因立場上更支持街頭抗爭,而與伊曼、妻子納吉梅(索海拉·戈萊斯塔尼 飾)的衝突日漸加劇。
透過一個家庭面臨內憂外患、互相猜疑的劇情,電影很有效地將伊朗高壓、封閉的社會氛圍,呈現得驚心動魄、令人坐立難安。

片中有幾個戲劇張力很強的時刻,像是父親的執法者身分在網路上被曝光後,父親開車回家時的草木皆兵,乃至於後來真的遇到抗爭者跟蹤時的肅殺與緊張感;或是最後小女兒施展調虎離山計,智鬥暴走父親時的驚喜熱血,都讓這部片長168分鐘的電影,竟不顯得枯燥難耐。

真實與批判
第二個我認為本片精彩的原因,是它不避諱地談論了2022年的「頭巾革命」運動,更毫無閃躲地批判了當時任意虐殺平民的伊朗政府當局。

紀實層面
在紀實層面,片中運用了大量頭巾革命期間,民眾手機拍下的短影音,不僅紀錄下伊朗女性們街頭示威的英姿,更是為伊朗革命衛隊毆打民眾、硬闖民宅,任意對手無吋鐵之人綁票、開槍的種種劣行,留下確鑿罪證。
且也正是因為電影使用的是真實素材,所以我們觀眾對那場運動、那個社會的在場與真實感,是更加深刻的。
(當然了,可能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劇情層面
在劇情層面,片中一段大女兒同學被打得頭破血流的橋段,完全將伊朗當局暴政的恐怖,深深烙印在我們觀眾的心裡。
那段雖然用柔焦拍攝,但看著母親納吉梅給女孩緩緩地清理臉上的傷口,同時還一直聽到女孩的疼痛呻吟,大家肯定會對於一個無辜年輕人受此迫害,而悲傷、心疼不已。我甚至還忍不住眼眶泛淚了!
但更讓人無法承受的是,由於主角一家是公務員、執法者的家庭,因此當有這麼一個需要幫助的女孩在眼前時,納吉梅還是得狠心把女孩趕出家門。
如此讓人揪心的情節,確實成功地將導演對暴政受害者們的憐憫,感染給觀眾了。我們不僅更能理解拉素羅夫的悲痛,也更加能共情他對伊朗當權的憤怒。

象徵層面
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為何到了電影的最後一段,導演要將主角一家的三個女人,和父親伊曼的對峙、追逐,完全拍成符號象徵。
這也是第三點:在立場表達上,導演同樣是直白坦蕩地表達,我就是反政府!

因為導演討厭政府,所以一定得把象徵「父權/政權/神權」的父親,寫成一個翻臉不認人,開始囚禁妻子、追殺女兒的大反派;
因為覺得反政府很重要,所以一定要讓女兒最後說出「我們拒絕再忍受壓迫」的宣言;
因為太渴望政府倒台,所以一定要讓隱喻了伊朗政府的父親,結局是「象徵伊朗文化的巴姆古城(Arg-e Bam)再也承受不住你的重量,最終崩塌陷落,將你埋沒在歷史的沙塵中」!

這種直白表態,到底為電影增添了多少藝術價值,還有待討論;但就我個人喜好而言,直言不諱地講出來,至少比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或張吉安【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2023)那樣閃閃躲躲、欲言又止,還有勇氣得多,觀眾看起來也更舒暢得多~

客觀評價的困難:一部有完成的電影
最後,我還是得承認,我比較難用更理性、中立的藝術標準,來評價這部電影。
我既想肯定本片的重要性與難能可貴,但也無法否認電影其實還是有不足之處的。
其中最明顯可改善的地方,是在於故事的前後斷裂。

類型標準
從類型標準來說,電影前三分之一其實還是文藝劇情片調性,講伊曼一家的相處,講三個女性面對外頭抗爭時的態度;
但到中間,突然就來了一個父親丟槍的危機,突然就進入懸疑片氛圍。
換句話說,對頭巾革命的關注,與電影「尋槍」之主線劇情的結合,其實應該要更有機、更緊密的。

人物刻畫
從人物刻畫上來說,電影前四分之三,伊曼看起來應該是個「老實公務員」與「開明父親」的形象,雖然有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對女兒也很和藹,還願意跟她們講道理,遇到危機時還是很信任、維護家人的。
這是個非常真實、非常有血有肉的角色。

可是到了最後一段,為了要服務導演的政治表達和隱喻設置,伊曼幾乎是沒有過程地,突然就變成了暴君一般的大壞蛋了。
這非常可惜,因為比起看一個反派符號的崩塌,我更想看的是一個平庸的普通人,如何在政治動盪中掙扎、痛苦,如何與自己深愛的家人進行拉扯、撕裂。

如果導演不要選擇走向符號化,而是堅持住父親的複雜人設,並將此人失去理智的過程鋪陳得更細緻、更有說服力,那本片肯定會是更優秀、成就更高的佳作。

戲外的苦難
然而,導演拉素羅夫畢竟是在伊朗審查的限制,以及執法單位的打壓下,辛苦拍出來的電影;甚至在電影完成前,導演就被政府以「反伊斯蘭、叛國」的罪名通緝了,逼得導演必須逃離德黑蘭。等花了28天流亡到德國後,才能繼續完成電影的後製。此外,片中的幾位女性主演,也因參演此片而紛紛逃亡海外。

導演拉素羅夫與三位年輕女性主演參與2024坎城影展
在如此艱困、嚴酷的處境下,本片的完成度,還甚至比其他國家很多衣食無虞導演的作品還高了呢!
在知道了這種前提後,我還真不知道,這時還要再來苛責本片不夠盡善盡美,是否仍然合理?

#TheSeedOfTheSacredFig
導演、編劇 #MohammadRasoulof
主演 #SoheilaGolestani #MissaghZareh #MahsaRostami #SetarehMaleki
攝影 #PooyanAghababaei
剪輯 #AndrewBird
配樂 #KarzanMahmood
延伸閱讀: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眾生見證,見證眾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2002667609059&set=a.1182014187274572
【五月雪】—疏離的疏離,隱晦的隱晦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69798615162800&set=a.1182026760606648
【頤和園】-學生的刁蠻,可能只是想證明,政府會愛他們到無敵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32497565559568&set=a.118201418727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