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報名了一門投資課程,總共四個月。兩個月的週六課程講理論與技術分析,接著是兩個月的實戰分析。我猶豫了很久,終究還是刷了卡,也許是好奇、也許是逼自己成長,又或是,我潛意識裡其實想找個人幫我「驗證」自己的投資路線。
這不是我第一次接觸投資。過去幾年,我自己會稍微研究財報、看 YouTube、讀書,也操作過幾檔股票,算不上老手,但也不再是小白。這些年來,我對「存股」、「價值投資」、「資產配置」有一定理解,雖然不總是賺錢,但跌跌撞撞也走出一些心得。所以在報名前,我的第一個疑問就是:「我真的需要花這麼多錢上課嗎?」畢竟網路上免費資源這麼多,為什麼還要花錢聽別人講?但冷靜思考後,我發現我其實卡在一個很關鍵的點:
我知道投資「應該怎麼做」,但我不確定「我做得對不對」。
我有時也會懷疑自己的判斷。看了一堆財報數據,卻仍無法下單;看完技術分析的教學,卻還是不知道這一根紅K到底該不該追;更別說遇到回檔時,心裡總是動搖:「我是不是買錯了?」、「現在是不是該賣掉?」所以,我報名了這門課。

也許不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投資,而是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學習機會,驗證自己的操作邏輯,調整過去的偏誤,建立一個真正能長期執行的策略。
當然,我也知道風險,這個課價位不便宜,如果內容只是一些「心法」、「勵志語錄」,或是照本宣科地複製技術指標,那我大可以省下這筆錢去加碼 ETF,或者請一頓好吃的大餐慶祝股災沒發生。但我想,如果不走一遭,我也永遠不知道這種課程到底值不值得。
目前課程還未開始,內容也不確定,但講師有業界經驗,上課有講義、影片,並且講師有列出自己的下單紀錄,看起來是有找到低點。但真正的關鍵,不是我這些課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這些知識有沒有辦法轉化為我自己的「紀律」與「操作邏輯」。
我也清楚地提醒自己:別變成只會抄講師筆記、照單全收的投資信徒。這樣的學習方式最危險,因為你永遠無法替自己的操作負責。希望這堂課對我來說,應該是一次自我校正的過程。
- 我希望透過老師實戰分析的過程,看出我沒看到的風險或機會。
- 我希望能比較出我與高手思考模式的差距。
- 我也希望,在接下來幾個月,我能開始寫出自己的投資備忘錄,而不是抄別人的。
最終,如果能把這堂課的學費,化為日後少犯錯的成本、更加成熟的心態、或是一個能長期複製的策略,那麼,這高價課程或許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