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貨幣衡等式來看,MV=PQ,其中M代表貨幣供給、V代表貨幣的流通週轉次數、P為總體的物價,Q是總體的社會產出(也可以視為整體社會的需求數量)。如果假設產出與貨幣的流通週轉速度於短期不變,則央行多印鈔票的後果就是造成物價上漲,也就是通膨。當然央行多印很多鈔票出來,但都被老百姓拿去放在枕頭下面,沒有拿到市場上流通週轉時,那麼物價不會有上揚的問題。
所以通貨緊縮,簡單的講就是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少,而通貨膨脹就是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相對於通貨膨脹的時候,物價在通縮時代會一直下跌,並且引發消費者預期跌價的心態,從而延緩購物時機,整體社會的消費需求會明顯下滑,甚至會有惡性循環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企業面臨一個萎縮的市場時,企業的利潤會減少、庫存會增加、勞動雇用會減少、降價求售砍毛利、砍成本…等。當然在股票市場上,因為整體社會本來就沒甚麼資金在市場上流通,所以股市也欠缺資金動能,同時企業的股價也因企業獲利差而不會有好表現。
所以通縮時代裡,人人滿手握現金不消費,錢貴物賤的情況下,有甚麼投資標的哩?
1. 柴、米、油、鹽、水、電、瓦斯、電信等生活必需品,是一定要花錢的必須開銷,無法延後消費,所以相關的行業面臨的市場萎縮程度較小。當然一些屬於不急迫的開銷,如昂貴餐廳、旅館、旅遊就會被迫暫停消費。
2.消費者仍需要對必要的壽險、產物險、意外險、醫療險做支出規劃,所以保險公司可能較有能力產生穩定的現金收入,在金融市場上與企業購併戰中,也有更多的撿便宜能力。相對的,如果企業負債太多,每個月都要按時繳交龐大的利息費用,則是要避免的投資標的。
3. 有能力維持低庫存的營運模式,同時可以做出低階、低成本,但商品性能不差的企業,也是投資好標的。不同於通膨時代的思維,通縮時候是商品越來越不值錢,商品價格會一直下跌,所以庫存越多,就是虧損越多,還有庫存多也等於是積壓資金。致於低階、低成本的部分,ㄟㄟ,當然是要匹配普羅大眾的消費能力阿,價格太高只有鬼才買。
4. 可以提供消費者比價訊息的平台將會大發利市,由於蒐集訊息有時間成本,若可以提供便利、完整、即時又免費的商品報價平台將有廣大利基。
5. 通縮時代裡,高毛利的企業並不多見,獨占、寡占或有市場訂價能力的企業也未必有上市上櫃,但企業若有遠景,且已經為下ㄧ輪的多頭市場在研發新產品時,或許也是好的投資標的。因為只有當企業有能力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商品才能享有高的毛利空間,創新有遠景的企業正符合這個條件。
總之,通縮時代下好的投資標的應該符合這六項原則:
1.現金流入高、2.庫存低、3.製作成本低、4.負債比例低、5.售價低、6.毛利高或有遠景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人口結構與通縮之間的密切關聯性,以大家熟知的日本為例,日本的生育率偏低,而居民長壽又超高齡,因此為了準備老年的需求時,更多的儲蓄與較少的消費將是無法避免的窘境。
同時人口成長緩慢,年齡偏高,社會會失去冒險犯難的活力,從而導致較少新的消費商品與投資商機出現。
還有,老人也比年輕人擁有較多的人際關係與政治力量,所以試想一下,銀髮族所擁有的退休金購買力在難以對抗通膨的侵蝕時,央行該如何做選擇,所以通縮可能會持續的較久。
所以順勢而為下,只有瞄準銀髮族的企業與相關科技才是好的投資標的,如健康護理照顧、基因改造延壽、疾病診斷預防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