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製程系列 7/ 8 | 光刻:奈米印表機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raw-image

想像你在廚房用裱花袋為 AI 晶片大餐精雕電路圖案,每條線寬僅數奈米。這是《邊喝邊想》半導體系列的第七篇,上篇談沉積如何抹奶油,這篇聚焦光刻如何用光畫出 AI 運算藍圖。本系列共八篇,涵蓋晶圓、氧化、晶體管、摻雜、沉積、光刻、蝕刻/CMP。核心問題:如何用光精準雕刻奈米電路?


精準雕刻的藝術:光刻的核心流程與挑戰

從外觀看,光刻只像是用一台機器在晶圓上投下一束光。但實際上,這束光經過數十道計算與對位,還需穿過複雜的鏡頭系統與高精度的光罩設計,才能準確無誤地寫入一條不到10奈米的電路線。標準的光刻流程包括:塗布光阻、曝光、顯影,再配合對位與疊對調整,最後才能進入蝕刻與後段處理。

每一層圖案,都要準確地印在前一層上,一點點錯位就可能造成整塊晶圓報廢。這就是所謂的疊對容差(Overlay Tolerance),在3奈米製程中,誤差範圍要控制在1奈米以內。而要達到這樣的精度,背後涉及的光學與物理挑戰,遠比肉眼可見的還要細膩。我們將從四個面向拆解光刻的精密機制

  1. 成像原理與解析度極限
  2. 光罩與照明系統的設計
  3. 光阻劑的化學與製程特性
  4. 解決物理瓶頸的各種補償技術

成像原理與解析度極限

光刻的成像本質,其實是一場對物理極限的挑戰。當我們試圖用光來描繪越來越細的線條,就會撞上一道門檻:繞射極限。這道門檻用一條經典公式描述

raw-image

其中, R 為最小可解析線寬, λ 是光的波長, NA 是鏡頭的數值孔徑, k1 則是一個由製程與圖案複雜度決定的經驗常數。想讓圖案變細,就必須讓波長更短( 降低 λ )、讓鏡頭張得更大(提高 NA)、或者透過演算法最佳化圖案(壓低 k1,也難以低於 0.25)。但每一項都有物理或經濟上的極限。

當電路尺寸開始小於波長時,光的繞射效應會讓圖案邊緣模糊,甚至出現重疊失真。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深紫外光(DUV)波長僅有 193 奈米,還是無法直接畫出 7 奈米以下的電路。此時,工程師開始使用計算光刻(Computational Lithography)與相位移光罩、雙重圖案化等輔助技術,來欺騙物理極限。這些方法我們會在後面詳述。

除了解析度外,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景深(Depth of Focus, DOF)

raw-image

當 NA 越大時(在公式中的分母),景深會急劇變淺。這意味著,只要晶圓表面有一點點高低不平,圖案就可能模糊失焦。在 EUV 裝置中,這種對焦的難度更是數倍上升,因為波長僅有 13.5 奈米,容錯空間極窄。

於是,成像系統變成一場對波長、孔徑與製程容差的三角平衡。這也是為什麼 EUV 雖然理論上解析度更好,實際上卻伴隨更嚴苛的對位與製程條件,每一次進步,背後都有工程師與物理學家的集體妥協。


光罩與照明系統的設計

raw-image

光罩就像是模板,而照明系統則像是燈光設計師,決定要怎麼照、從哪個角度照、用什麼樣的光,才能讓這場奈米級投影演出準確無誤。

現代光刻機多採用縮小投影系統,也就是光罩上的圖案先以 4 倍比例縮小後,再投影到晶圓上。這樣可以讓光罩圖案的容錯空間放大,同時保持成像精度。但要讓縮小後的圖案仍清晰,就需要極其精密的光學鏡頭,通常由多片特殊玻璃組成,整套鏡組成本就高達百萬美元等級。

而照明系統則決定光是如何打在光罩上的。這裡的變化比你想像得多:是從正上方直射?還是從角度斜照?是圓形均勻光場?還是只有一環的環形光源?這些照明模式統稱為照明條件(Illumination Conditions),其中像是離軸照明(Off-Axis Illumination)、環形照明(Annular)、或雙環照明(Quasar)等,都能有效改善不同圖案的對比與解析度。

這些照明設計就像是攝影棚的燈光設計:有時候要讓人物臉部更立體,就得從側面打光;有時候要去除陰影,就得補個背光。同樣地,想要讓細線不模糊、或讓大面積區域邊界清晰,照明設計就會決定圖案成敗。

光罩本身也非單一類型。傳統光罩可以分為亮場(Bright Field)與暗場(Dark Field)兩種。而在先進製程中,更需要相位移光罩(Phase Shift Mask, PSM),透過控制光波的相位干涉,在邊界處產生人工銳利化的效果,像是幫圖案加上浮雕陰影,讓邊界更銳利清楚。

此外,隨著光能量提升與掃描速度增加,光罩也會受到微幅加熱,造成熱膨脹與圖案輕微變形。這些幾奈米等級的形變若未即時補償,可能使最終圖形誤差超出容忍範圍。因此 ASML 等供應商開始發展光罩熱變形模型與即時補償演算法,以提升成品良率與重現性。

(延伸閱讀:光罩與先進製程的矛盾


光阻劑的化學挑戰與三難困境

如果說光罩是模板、光源是筆,那麼光阻劑(Photoresist)就是光刻這幅畫的畫布。它是一層極薄卻至關重要的感光材料,塗佈在晶圓表面,專門接收光線並轉化為圖案。看似單純,實則是整場光刻中最難駕馭的角色,既要敏感、又要穩定,還要精細到能承受奈米等級的雕刻。

早期的光阻劑以 DNQ-Novolac 為主,適用於大約 250 奈米以上的製程,但隨著解析度要求越來越高,這類光阻的化學反應已無法對應更短波長與更高對比度的需求。因此,現代光刻轉向了化學放大型光阻(Chemically Amplified Resist, CAR),讓單一光子能引發鏈式反應,大幅提高感光效率。但這類光阻劑帶來的難題也更多。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所謂的光阻三難困境(The Lithographic Triangle):解析度(Resolution)、感度(Sensitivity)與線邊粗糙度(Line Edge Roughness, LER)三者難以兼得。

舉例來說,若你希望光阻對光的反應越靈敏,就必須提高光酸生成劑(Photo Acid Generator, PAG)的濃度,這會讓顯影速度變快、曝光時間變短,但同時也會增加圖案邊緣的不穩定性,讓線條出現鋸齒狀的粗糙邊緣,影響導線性能。

此外,駐波效應(Standing Waves)與擺動曲線(Swing Curve)也是光阻的常見魔咒。當光線進入光阻後在底層反射,會與入射光干涉產生明暗相間的駐波條紋,使曝光深度不均,導致線寬變異(Critical Dimension Variation)。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製程中常加入抗反射層(Anti-Reflective Coating, ARC)或使用更薄的光阻搭配精準控制烘烤參數。

在 EUV 光刻中,這些挑戰又再升級。EUV 的光子能量高,但光阻對其吸收率低,需更高濃度的感光劑來補償,卻又因此更容易產生揮發性副產物或表面粗糙。此外,因為波長只有 13.5 奈米,任何奈米級的不均都會被放大成製程缺陷。

總結來說,光阻劑不只是一種材料,它是一種物理限制與化學彈性的角力場。如何設計出能同時滿足解析度、感度與線條平整的光阻,仍是當前光刻技術發展中最活躍的研究前線之一。


解析度增強技術 RET

當光的波長已經不夠短,而鏡頭的孔徑也放不大時,工程師們轉向了另一種策略,不是對抗物理,而是預測它,然後預先修正它。這就是解析度增強技術(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ies, RET)的核心精神。與其直接讓圖案變清晰,不如設計一個失真後會剛好變清晰的圖案。這就像印刷時預先加重某些顏色邊緣,讓成品在油墨擴散後恰好還原真實色彩。

RET 是一組方法的集合,其中幾項最關鍵的包括:

  • 光學鄰近修正(OPC, 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在設計電路圖時,會根據模擬結果調整光罩上的圖形,像是加上小方塊、拉長邊角,讓實際曝光後的形狀更接近目標。這是目前最普及也最基礎的 RET 技術。
  • 次級解析輔助特徵圖案(SRAF, Sub-Resolution Assist Features):這是一種在光罩上加上肉眼看不到的圖案,它們本身不會被成像,但能改變周圍圖形的光學干涉,提升邊緣對比與成像品質。這些隱形小兵,是現代光罩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相位移光罩(PSM, Phase Shift Mask):藉由改變光穿過不同區塊時的相位(如 180 度),讓干涉效果變強,邊緣更銳利。尤其是在高頻圖案中,PSM 能顯著提升解析力。不過製作困難,成本高,是一把雙面刃。
  • 光源光罩最佳化(SMO, Source-Mask Optimization):進一步發展的技術則將光源角度與光罩設計一起納入最佳化模型,常需結合 AI 或機器學習來進行大規模模擬。這就像是設計時不只改圖案,也同時改變打光方式,讓整體成像效果最佳。

這些 RET 技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讓原本在物理定律下看似不可能的圖案成像,透過設計上的折衷變成了現實。從 90 奈米到 5 奈米,這些技巧扮演了關鍵橋樑角色,幫助產業在 EUV 普及之前,依然能推進摩爾定律。

不過,RET 的使用也意味著光罩設計的複雜度急劇上升,製作成本變高,驗證流程更繁瑣。如今先進製程的光罩,可能需要超過數萬次的模擬與反覆修正才能定案。


當解析度無法一次到位

當你拿一支筆試圖畫出一張精緻的地圖,但筆尖太粗、一次無法描出所有細節時,你可能會換個方法:先畫一部分,再回頭補上剩下的輪廓。這就是雙重圖案化(Double Patterning)的基本邏輯。

雙重圖案化是一種將複雜圖形拆解成兩次以上的曝光與蝕刻步驟,最終再將這些部分拼合為完整圖案的技術。它的誕生,是對抗 DUV(193 奈米波長)光刻解析度極限的權宜之計,並且延續了摩爾定律在 14 奈米與 7 奈米節點的生命。根據製程需求與圖案結構的不同,雙重圖案化主要有兩大類

  • LELE(Litho-Etch-Litho-Etch):也叫做「曝光—蝕刻—曝光—蝕刻」,是最直覺的做法。圖案先分為兩組,第一組先光刻與蝕刻完成,接著再對第二組重複一次。這種方法的彈性高,但疊對精度要求極高,且會造成製程時間與成本的大幅上升。
  • SADP(Self-Aligned Double Patterning):又稱自對準雙重圖案化,是一種更聰明的手法。它利用已蝕刻圖形的側壁,做為第二組圖形的參考線,藉此達成天然的對齊效果。這讓圖案間距能夠極為均勻,是記憶體與重複圖樣中常用的技術。

這些圖案化技術的誕生,讓業界在 EUV 尚未商用前,仍能持續推進製程節點。但它們也帶來了全新的痛點

  • 疊對誤差容忍度極低,1奈米以下成為必要條件
  • 每次額外的曝光與蝕刻都提高成本與風險
  • 光罩數量倍增,設計與驗證時間暴增

雙重圖案化的代價不小,但它換來了寶貴的過渡期,使得 10 奈米以下的製程得以在 EUV 光刻尚未成熟時,提前開展。然而,也正因為這種畫兩次的策略太過複雜與昂貴,整個產業才會在 EUV 成熟後迅速轉向,進入下一個革命階段。

(延伸閱讀:為什麼半導體非得走上 EUV?


EUV 光刻的誕生

raw-image

如果你曾在黑白底片上曝光過相片,大概能理解早期光刻的情境:光線穿過一片帶有圖案的透明片,將影像轉印到感光材料上。而這束光的顏色,其實就是波長,決定了你能看到多少細節。

半導體光刻的發展史,就是一場不斷縮短波長的演進旅程。

最早,業界使用的是汞燈的 g 線(436nm)i 線(365nm),這些紫光能刻出 800 奈米、350 奈米的線寬;後來進入 1990 年代,進入 KrF(248nm)ArF(193nm) 為主的深紫外光(DUV)時代,推進了 130 奈米、90 奈米、甚至到 7 奈米節點。

但從物理上來說,193 奈米已經逼近臨界點。為了刻出 10 奈米以下的圖案,業界發展出浸潤式光刻(透過液體增大有效 NA)、解析度增強技術(OPC、PSM 等),甚至發展出剛才提到的多重圖案化。這些方法如同在筆尖上雕花,一邊讓解析度往下壓,一邊卻讓成本與良率的壓力飆升。於是,產業開始尋找新光源,目標明確:進入更短波長的極紫外光(EUV,13.5nm)世界。

EUV 的出現,是半導體界一場歷時 20 年的豪賭。它需要的不是簡單換一盞燈,而是從頭打造一整套光學與製程體系:

  • 傳統透鏡無法折射這種波長的光,只能靠多層反射鏡(Mo/Si Bragg Mirror)
  • 光容易被空氣吸收,整個成像系統必須置於真空中
  • 發光效率極低,必須用雷射擊打錫滴產生等離子體,才能產生穩定光源

這些技術的複雜程度,使得 EUV 光刻長期被視為「永遠五年後」的未來技術。

直到 2019 年,台積電與三星成功將 EUV 導入 7 奈米與 5 奈米量產線,EUV 才終於從研究室走入主流,成為今天 3 奈米、甚至未來 2 奈米製程的關鍵角色。

(延伸閱讀:g-line 時代,半導體微縮競賽的起點i-line 推進 500奈米時代KrF 的登場,讓微縮技術跨入 DUV 新紀元DUV 還沒退場,ArF 的極限與它的用途


EUV 光刻機的挑戰

若說 DUV 是一場精密的攝影,EUV 更像是一場粒子物理實驗。這不是誇張。EUV 光刻機的運作原理,幾乎集合了雷射物理、真空工程、電漿控制與精密光學等數個跨領域的技術門檻。為了產生那波長僅有 13.5 奈米的極紫外光,人類設計出一個宛如科幻劇場的流程

  1. 雷射擊發: 使用高功率雷射,以每秒 5 萬次的頻率擊打空中飄浮的錫滴(tin droplets),產生數萬度的等離子體。
  2. 極紫外光產生: 錫等離子體釋放出的能量中,只有極小部分轉換成 EUV 光,其餘皆為熱與雜訊。這些光接著被多層布拉格反射鏡(Mo/Si)所聚焦並引導。
  3. 反射成像: EUV 光無法穿透任何透鏡,因此整個成像系統由 6~8 片多層反射鏡組成,每片鏡面表面誤差需低於 0.1 奈米。光線一路反射後,穿過 EUV 光罩,再反射進晶圓上的光阻層。
  4. 全程真空: 為防止 EUV 光被吸收,整套路徑必須在高真空環境中操作,任何微塵或氣體雜質都會導致能量損失與圖案偏差。

這些裝置構成了 ASML 價值超過 2 億美元的 EUV 掃描機(如 NXE:3600D、NXE:3800E),全世界目前只有極少數晶圓廠(TSMC、Samsung、Intel)能穩定使用。但即便 ASML 成功開發出商用機種,EUV 的使用仍面臨三個結構性挑戰:

  1. 光源亮度不足(Source Power): 每秒擊打 5 萬個錫滴,要能穩定對準、均勻加熱且高效率產生 EUV 光,始終是一項工藝難題。亮度不夠,會拖慢整體曝光速度。
  2. 光罩缺陷與修復困難: 傳統光罩的缺陷可用修補技術處理,但 EUV 光罩為多層反射式設計,一旦內部有缺陷,幾乎無法修正,只能整片報廢。
  3. 光阻劑的感度與線邊粗糙度(LER): 目前主流的化學放大型光阻(CAR)在 EUV 短波長與高能量下,容易出現圖案邊緣粗糙,影響線寬控制與良率穩定性。

這些問題至今仍在突破中。ASML 最新研發的 High-NA EUV 系統,雖提升解析度至 8 奈米以下,但也進一步壓縮景深,對對焦與疊對的要求近乎苛刻。

EUV,不只是一種光源,更是對未來製程極限的預告。


品質控制與線寬穩定

當你打開印表機列印文件,若第一張清晰、第二張糊掉、第三張歪斜,會讓人無法接受。在晶片世界中,這樣的錯誤不只是令人困擾,而是致命的——因為每一層電路都得精準對齊前一層,才構成一個能運作的邏輯系統。

一顆高階晶片動輒上百層圖案,每一層的成像品質,都由以下五個維度構成

  1. 解析度(Resolution): 能畫多細的線
  2. 對比度(Image Contrast): 線與線之間是否清楚分明
  3. 景深(Depth of Focus): 晶圓表面若有凹凸是否還能準確曝光
  4. 穩定性(Stability): 曝光參數是否能在長時間維持一致
  5. 變異控制(Variability): 不同批次或不同區塊之間的差異是否最小化

其中最難的一項,莫過於線寬控制(CD Control)。在 3 奈米製程下,每層電路的對位誤差需小於 1 奈米,才能確保最終邏輯不失真。稍有差池,就可能讓數十顆晶片全部報廢。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晶圓廠每天都在進行數千次的量測與統計校正。機台上裝有高精度對位系統,甚至結合 AI 模型預測變異源,提早進行補償調整。

光刻,不只是畫圖,更是一場與機台、材料、環境、數學誤差搏鬥的品質控制馬拉松。


未來展望:從鏡頭邊界到演算法戰場

光刻技術從 g-line(436nm)、i-line(365nm)、DUV(248nm/193nm)一路演進至 EUV(13.5nm),每一次波長的縮短,都是一次人類對物理極限的再逼近。但現在,光學本身的進步空間已所剩無幾,未來的戰場,將在三個方向展開:

  1. High-NA EUV:更大孔徑,換取更高解析度:ASML 正開發的高數值孔徑 EUV(NA = 0.55)系統。但這也帶來更窄的景深與對位壓力。
  2. AI 與演算法光刻:為了補償曝光極限並提升成像品質,近年產業逐漸採用 AI 輔助的計算光刻技術。特別是在結構化照明最佳化(Source Mask Optimization, SMO)中,AI 用於進行反向演算(inverse lithography),根據最終欲得的圖案,反推出最合適的光源角度與光罩圖形設計;與傳統規則導向的 OPC(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相比,SMO 搭配 AI 能更有效壓制邊緣粗糙(LER)與線寬變異(CD variation),在 EUV 製程中成為關鍵工具。但這些方法仍面臨實體成像限制。尤其在 EUV 成像中,系統需使用多片反射鏡進行聚焦,造成非成像光(scatter light)的大量累積。這些雜散光可能在光罩邊緣與鏡面間反射交疊,導致圖案模糊與背景雜訊升高,是目前 EUV 圖形穩定性難以精準掌控的一環。
  3. Beyond EUV:探索光之外的藍海技術:若光也成了瓶頸,產業便開始探索無光刻技術:如電子束直寫(E-beam Lithography)、X 射線光刻、甚至是直接原子堆疊(Atomic Layer Patterning)。雖目前仍偏向研究階段,但在 2 奈米以下世代,有機會成為突破口。

光刻是一面鏡,也是一支筆

回顧整個光刻發展歷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技術的精進,更是整個半導體產業對未來的書寫方式。未來,High-NA EUV 將挑戰 2 奈米。光刻如何改變你的 AI 工具體驗?訂閱《邊喝邊想》,探索下篇蝕刻如何修飾晶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喝邊想
3會員
98內容數
有些問題,邊喝點東西,邊想,會比較有答案。這裡是我閱讀、觀察、懷疑,然後慢慢轉化的地方。寫的東西有科技、咖啡、酒,偶爾是神話。如果你也喜歡慢慢想事情,跟著我的節奏,這裡或許適合你。
邊喝邊想的其他內容
2025/08/04
沉積與磊晶:單晶與多晶技術精準打造奈米塗層,提升晶片效能。
Thumbnail
2025/08/04
沉積與磊晶:單晶與多晶技術精準打造奈米塗層,提升晶片效能。
Thumbnail
2025/08/02
晶片的服務哲學,決定 AI 時代未來,誰能與客戶共創藍圖。
Thumbnail
2025/08/02
晶片的服務哲學,決定 AI 時代未來,誰能與客戶共創藍圖。
Thumbnail
2025/08/01
摻雜改變矽電性,離子植入精準實現,劑量控制關鍵。
Thumbnail
2025/08/01
摻雜改變矽電性,離子植入精準實現,劑量控制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具備 IP55、密碼保護等機能;防水防塵技術 (IP55),隨時隨地確保耐用度
Thumbnail
具備 IP55、密碼保護等機能;防水防塵技術 (IP55),隨時隨地確保耐用度
Thumbnail
#振樺電 這次回測到第一階段滿足位置160~165元範圍 現在就看能不能挑戰第二階段滿足220~230 持續享受過程,無人商機就是操作到沒有想像風報比為止 只有贏家能享受過程,任何未來產業都是如此 從113操作到現在已經不需要過多的分析跟策略
Thumbnail
#振樺電 這次回測到第一階段滿足位置160~165元範圍 現在就看能不能挑戰第二階段滿足220~230 持續享受過程,無人商機就是操作到沒有想像風報比為止 只有贏家能享受過程,任何未來產業都是如此 從113操作到現在已經不需要過多的分析跟策略
Thumbnail
沃倫勒夫量子手環:現代科技如何提升您的生活品質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arrneslove-20240709-01/ #量子手環 #沃倫勒夫 #warrneslove
Thumbnail
沃倫勒夫量子手環:現代科技如何提升您的生活品質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view/warrneslove-20240709-01/ #量子手環 #沃倫勒夫 #warrneslove
Thumbnail
本篇將是這系列電子閱讀器的最後一篇,這一篇就是好物大推坑了XD
Thumbnail
本篇將是這系列電子閱讀器的最後一篇,這一篇就是好物大推坑了XD
Thumbnail
千鳥監視器到底該選哪款 三天線?燈泡造型 頁面介紹
Thumbnail
千鳥監視器到底該選哪款 三天線?燈泡造型 頁面介紹
Thumbnail
奈米壓印微影技術是一項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製程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利用電子束或光學微影的方式製作光罩模具,然後將這些模具上的圖案重複地壓印在光阻劑上,從而形成微小的圖案。這種技術具有快速、高效的特點,能夠大量製作100奈米以下的圖形,並且廣泛應用於軟性電子產品製造以及先進製程中。 傳統的光學微影
Thumbnail
奈米壓印微影技術是一項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製程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利用電子束或光學微影的方式製作光罩模具,然後將這些模具上的圖案重複地壓印在光阻劑上,從而形成微小的圖案。這種技術具有快速、高效的特點,能夠大量製作100奈米以下的圖形,並且廣泛應用於軟性電子產品製造以及先進製程中。 傳統的光學微影
Thumbnail
在實驗室研究和生產領域中,微小的測量誤差都可能導致巨大差異。因此,電子天平作為精準測量物質質量的儀器,在測量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將詳細介紹電子天平的原理、各類型天平的特色與應用,以及如何根據不同需求選擇和使用天平。
Thumbnail
在實驗室研究和生產領域中,微小的測量誤差都可能導致巨大差異。因此,電子天平作為精準測量物質質量的儀器,在測量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將詳細介紹電子天平的原理、各類型天平的特色與應用,以及如何根據不同需求選擇和使用天平。
Thumbnail
怎麼知道你手機的晶片能用多久?
Thumbnail
怎麼知道你手機的晶片能用多久?
Thumbnail
從我們日常使用的眼鏡、相機鏡頭到先進科學儀器,這些產品背後其實都與光學鍍膜和玻璃加工有關。本文將詳細介紹光學鍍膜的基本原理、濾光片的多樣選擇、分光鏡的獨特應用,以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Thumbnail
從我們日常使用的眼鏡、相機鏡頭到先進科學儀器,這些產品背後其實都與光學鍍膜和玻璃加工有關。本文將詳細介紹光學鍍膜的基本原理、濾光片的多樣選擇、分光鏡的獨特應用,以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