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代初期,半導體產業仍處於萌芽階段,IC(積體電路)結構相對簡單,製程解析度僅需達到5微米左右。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尺寸,依當時的工藝也無法直接製作。最初的微影技術,源自傳統印刷與印刷電路板(PCB)製程,稱為影子印刷(Shadow Printing),包含:接觸式印刷(Contact Printing)和近接式印刷(Proximity Printing)。透過大尺寸母版(Rubylith膠片)製作圖案,經過多次縮小攝影轉印,最終得到1:1尺寸的玻璃光罩,進行曝光製程。
Rubylith膠片由透明醋酸基板與紅色遮光層組成,人工切割後剝除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電路圖案。雖然簡單,但這種方式效率低、誤差大,難以支撐晶片微縮需求。
g-line 微影的誕生

步進曝光機透過縮小投影與逐步曝光,提升解析度並降低光罩製作難度,成為g-line時代的核心設備。
主要曝光設備製造商
- GCA(General Signal Corporation, GCA Division):推出全球第一台商用縮小步進曝光機4800 DSW,搭載g-line光源,開啟步進微影時代
- Canon、Nikon:日本光學大廠,開發多款基於g-line的步進曝光設備,逐步搶占全球市場
- Perkin-Elmer:美國曝光機巨頭,Micralign系列產品大量應用g-line光源,佔據美國早期晶圓廠主力地位
關鍵光學與光源供應商
- Carl Zeiss、Tropel:提供高品質g-line縮小投影透鏡,支撐曝光設備技術升
- Ushio、Heraeus:工業光源領域領先者,為半導體微影提供穩定、高功率的專用汞燈
實際需求方:晶圓製造與IDM企業
- Intel、Motorola、TI、IBM、東芝、NEC、日立 等國際晶圓與IC製造商
為什麼需要步進曝光機?
雖然g-line帶來解析度突破,但若仍停留在接觸式或1:1投影曝光,產業依舊無法擺脫:光罩與晶圓接觸導致損傷、良率下降、晶圓尺寸放大,光罩尺寸隨之增加,製作難度與成本倍增、光學系統品質不足,解析度與對位精度受限。為此,1978年GCA公司(GCA 品牌與曝光設備線沒有延續至今日。)率先推出商用縮小步進曝光機(Reduction Stepper)
- 使用縮小倍率透鏡(例如10:1),大幅縮小光罩圖案,投影至晶圓上
- 一次只曝光晶圓上的局部小區域(Field)
- 曝光頭移動,逐步「步進」整個晶圓,完成完整圖案轉印
這種設計有效解決了:
- 光罩尺寸與成本問題(小光罩,大晶圓)
- 光學品質瓶頸(小視場設計,解析度提升)
- 良率與生產效率平衡(自動對位、避免大面積接觸損傷)
g-line 時代的技術突破與侷限
透過g-line微影與步進技術,產業迎來一連串關鍵突破。然而,隨著製程不斷微縮,g-line技術的物理極限也逐步顯現。這些問題最終促使業界邁向更短波長的365nm i-line、248nm KrF等新世代曝光技術。
- 436nm波長下,解析度難以突破1微米瓶頸
- 晶圓尺寸放大(由2吋擴展至6吋),對位精度挑戰加劇
- 光罩缺陷放大效應,使製程良率面臨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