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光時代g-line(436nm)到 i-line(365nm),半導體微影技術伴隨著製程不斷微縮。然而,當製程挑戰 250nm以下時,傳統水銀燈光源的物理極限,讓整個產業陷入膠著。248nm 的 KrF(Krypton Fluoride,氪氟)雷射雖然開啟了深紫外(DUV, Deep Ultraviolet)時代,成功推進製程邁入 180nm 與 130nm,但到了 90nm 以下,KrF 已無法勝任。這時,ArF(Argon Fluoride,氬氟)雷射,成為產業唯一現實可行的選擇。
ArF 之所以艱難
ArF 雷射雖然波長更短、理論解析度更好,但從光學材料、光罩、光阻到整套機台設計,整個體系都必須重新調整。
- 光學材料瓶頸:傳統透鏡材料如石英(Fused Silica)在 193nm 下會出現光吸收與雙折射(Birefringence)問題,這會嚴重影響成像精度。雖然氟化鈣(CaF2)成為首選材料,但大型高品質晶體的成長難度極高,直接限制了機台生產與成本。
- 光罩與保護膜問題:193nm 高能光子容易破壞光罩材料,連用來防止污染的保護膜也出現光化學劣化現象,影響製程穩定性與良率。
- 光阻挑戰:傳統 248nm 光阻在 193nm 下透明度不足,必須開發全新架構。當時普遍採用壓克力基底(Acrylate-based)光阻,但其耐蝕刻性不如過去材料,導致整體製程需同步優化。
ArF 怎麼走到浸潤式微影(Immersion)

乾式與濕式 ArF 微影機台的光學結構差異。
根據Snell's law,n 為介質折射率,乾式環境下 n ≈ 1(空氣),而水在 193nm 下 n ≈ 1.44。
ASML 如何拿下 ArF 主導權

ASML產品從g-line 到 ArF immersion 的演進。
早期美系 SVGL(Silicon Valley Group)是 ArF 技術先驅,Micrascan 系列打下 193nm 技術基礎。ASML 在2001 年併購美國 SVGL後,結合 Zeiss 光學技術,主導了 ArF 微影市場。ASML 持續推進機台性能,2009 年推出 NXT:1950i,首次導入 Dual Stage 雙平台設計,大幅提升曝光速度與產能。
ArF 撐起了今日絕大多數的邏輯、記憶體與高階製程,也是 EUV 尚未全面普及前,唯一可靠的製程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