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騎樓的機車越來越多,塞滿走道,然後還被檢舉。
今天就來觀察台灣機車大國的機車現象是怎麼一回事。
●歷年來機車數量
1992 年約765萬輛(台灣人口約 2,000萬人)(可考照人口約1,300萬人)
2000 年約 1,425 萬輛
2021 年約 1,426 萬輛
2024 年約 1,466 萬輛(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可考照人口約1,550萬人)
從1992~2024增加700萬輛機車,人口則是增加300百萬人,可考照人口增加250萬人,人口數量遠遠落後機車增加速度。
2024 年約有 70 % 的18歲以上人口持有機車駕照,也就是1,380 萬人。
2024年1,380萬人中擁有1,466 萬輛,也就是說 2024 年台灣平均每位持有機車駕照的人,擁有約 1.06 台機車。一家五口有駕照,就有五輛機車。
但這只是平均結果,還有其他狀況,例如一人擁有多台機車、舊機車沒有報廢一直放著、多人共騎一台等。
總得來說,台灣仍接近人手一車的狀況。
2022~2024年間的各國機車持有比例:

台灣位居全球第一,63%。
●缺乏大眾運輸
我想這是最直接的重點。
全台公共運輸市占率才約 15.2 %。
台灣的大眾運輸還不夠成熟,最多大眾運輸的縣市是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除此之外其他縣市落差都蠻大的。
北捷+新北捷運10條、高雄捷運3條、桃園機捷1條、台中捷運1條。
2024年的數據顯示台北市的大眾運輸使用比最高,有38.3 %。
可以看出來首都仍有61.7%的人不搭大眾交通運輸。
除了大眾運輸的數量、候車時間之外,還有密度是否均勻也有關。
假如離家兩公里的地方有捷運要怎麼搭?
必須住家附近、要去的地點有公車到達捷運站,而且公車班次不能太少,不然就是自己騎腳踏車前往。(但在交通壅塞的路上騎腳特車蠻危險的,只能跟汽機車爭道,且腳踏車沒有後照鏡跟方向燈)
還有一個問題是,鬧區總是有一堆公車,5分鐘一班也不爲過。但如果是非鬧區呢?一小時一班很正常。
顯示交通運輸的密度非常不均。
以筆者居住的地方來說,只有一條A公車線直達市區,結果近期公車線被砍半,原因是路線太長。換成另一個B公車線取代,如果要到市區需要再轉車。
幽靈公車是見怪不怪,不用太生氣。
公車太少人搭就會廢除路線,車輛少司機少班次就少,然後就沒人想搭,公車業者賺不到錢就減少班次,一直惡性循環。
●生活步調加快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越來越快,分秒必爭,人們更加依賴機車。
假如上班時間是早上8點到下午5點,如果搭公車可能6點就要起來準備了,晚上回家大概6、7點,吃個飯弄一弄10點,可以準備睡覺了。
然而現代人節奏很快,突如其來的line訊息、晚上要跟朋友聚會、看個電影,時間根本不夠用。
趕時間的焦慮出現。
某朋友告訴我,他要去一個走路5分鐘內可以到的地方買東西,主管叫他一定要騎機車去,因為主管是個急性子兼焦慮者。
人們想要在有限的一天中把時間壓縮再壓縮,每一分每一秒都好忙,如果餐點等太久就爆炸、網路慢就爆炸、有人遲到就爆炸,無時無刻都快要爆炸。
這其實顯示出另一個問題,工作時間的比例與生活不平衡,9個小時上班、8個小時睡覺,剩7個小時可以運用,此時花多少時間通勤變得重要。
工時太長,而工時怎樣才算長?
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筆者認為生活產生不平衡就是太長了。
●全都因為方便
機車的優點說穿了就是兩個字「方便」,一但長時間體會這種方便要改變就比較辛苦一點。周遭很多人只是去路口的超市也要騎摩托車。
朋友到走路10分鐘距離的地方買東西,被說「天啊,那裡很遠耶,幹嘛不騎車去」
其他諸如「你怎麼不考駕照?你可以去考」、「天啊,坐公車喔,我沒辦法」、「你就騎車去啊」時有耳聞。
機車代步變成常態,跨區工作、唸書成為常態,生活圈變大,移動時間就變長了。
●人人都要有台機車的氣氛
此時,社會上會出現人人都要有機車的氛圍。
尤其是在新北以外的縣市,如果一個成年人說他沒有機車可能會讓人感到訝異。
上大學之後就會有許多人蜂擁而上考駕照、買機車,到處騎。這好像就是一個大學生的生活印象。
此時沒有機車的人還不算奇怪,一旦出社會就會被換以異樣的眼光。
「這樣要怎麼生活?」「這樣要怎麼工作?」
而且就連許多公司老闆也這麼認為,徵才條件許多都是「需要自備機車」。
有時,騎機車被人跟「獨立負責任」劃上等號。不騎機車被認為是懶惰、怕事、依賴、缺乏行動力。
因為18歲被認為是成年了,而18歲也剛好是學生一窩蜂去考駕照的時候。
就好像相較國中生,高中生大部分都會變成自己搭公車通勤,以前有一位高中同學是給父母載,然後她就很緊張的澄清「那是因為搭公車反而比較慢,而且公車有股臭味」
我心想又沒人說不行給家長載,你是在緊張什麼。
代表從高中開始人們就被認為是要會自己搭公車,還給家長載就是遜。
其實這都只是個人的選擇而已,也許家長的公司就在附近啊,順便載也不行?
回到機車話題,這種人人都要有台機車的氛圍會讓人以為「必須」要有機車,就好比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就會以為「必須」有一台智慧型手機。
這樣的氛圍會讓人「被迫」必須有,否則許多機會會喪失。對於經濟狀況不佳的人來說會是一個負擔。
但是事實是,要看自己需求而定,而不是別人有,所以我也應該有。
不是大家都有,所以他也要有。
應該要是有選擇的,而缺乏大眾運輸、人人都要有的社會氛圍正在擠壓這個選擇。
●交通事故頻傳
然而,機車的事故時常發生。
2024年交通事故排行第7(6,924人)。
2024 年台灣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 1,858 人,其中機車事故佔比達 63%(1,170人)。
為什麼機車事故那麼多?
1.台灣駕照很好考,輕而易舉的事很容易讓人輕忽。缺乏技術考試,也沒有實際上馬路騎就可以拿駕照。
2.路上汽機車太多,太擠。
3.道路太窄,旁邊又有併排停車、違停。
4.機車是肉包鐵。
5.習慣性違規,駕駛觀念薄弱,三寶亂騎。
6.生活步調太快,常常趕時間飆車。
●機車造成的問題
1.空氣污染
如果住家在低樓層,汽機車廢氣很容易透過門窗飄進家裡,吸進肺裡。
也許在都市久了沒感覺,一旦到過空氣清新的地方就會發現,原來都市那麼臭!
2023年環保署統計,台灣境內 移動污染源(含汽機車)約占PM₂.₅排放比重 27.5%,與工業排放佔比相當。
2022年研究指出,在都市路邊監測站,高達 57% 的肺沉積微粒(人吸入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後,沉積在肺部的粒子)表面濃度來自交通排放,其中機車占比最高,達 83%。
長期暴露可能提升呼吸道、心血管、認知功能與癌症風險。
研究也發現,每週騎機車超過 280 分鐘的「高使用者」,相較不騎者肥胖風險高 1.5 倍。
2021年研究指出,機車密度與交通排放的增加,與氣喘急性發作、慢性肺病患者就診人數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
2022年一項研究表示,交通密集地區居民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與附近道路機車數量密切相關。
2023年的研究則顯示,生活在機車及交通密集區的中高齡者,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快。
因為空氣微粒看不到,很容易被忽視。
2.噪音污染
走在街道機車三不五時呼嘯而過,噪音成為常態。
有時候習慣了之後會忽視,但其實它一直在傷害身體健康。
更不用說炸街車了,分貝超高,以吵人為樂。
研究指出,被機車頻繁噪音干擾會導致失眠、焦慮、心血管疾病與心理壓力累積。
3.機車太多沒地方停
很多公寓附有停車位,但一戶只有一個機車格,其他只好去外面找地方停。
現在的公寓大樓都是好幾百戶,人一多周圍的騎樓、路邊就會停滿機車。
造成生活空間、行人走動的空間被壓縮。
這時候就會有人去檢舉,然後引發糾紛。
因為根本沒地方停啊,地狹人稠,可是行人也沒地方走啊,只能走馬路。
總結
物極必反。
一輛機車對一個人來說效益很高,但大量機車就不是這樣了。
尤其健康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騎一次機車就是吸大量的廢氣。
另外,機車已經開始壓縮人們的居住空間,停車場一直開,停車位還是不夠。
所以最重要的答案還是大眾交通運輸不足。
最後,雖然大眾運輸仍舊缺乏,但每個人都有選擇交通工具的自由,不是不騎車就是遜,也沒必要強迫他人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