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假期跟新年假期是很常被拿來比較的節日。
今天來觀察一下這兩個節日。
各國新年假期時間(大約)
中國大陸:農曆除夕~初三,約四天。
香港:農曆除夕~初二,約三天。
台灣:農曆除夕~初三,約四天。
新加坡:農曆初一、二,約兩天。
韓國:農曆除夕~初二,約三天。
越南:農曆除夕~初五,約六天。
馬來西亞:農曆初一、二,約兩天。
日本:國曆1月1日~3日,約三天。
長度會依是否遇到六日、企業開工日而不同。
有些國家如果加上六日跟補假,甚至可以多達9天。
上述國家只有日本不過農曆年。
全球化
歐美國家曾通過殖民擴張深刻影響全球許多地區,建立了語言、制度和文化的基礎。
所以許多國家對歐美文化的接受度較高。
大約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聖誕節文化逐漸在亞洲出現。
如今交通、資訊越來越普及,全球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再加上資訊的流通,亞洲對聖誕節並不陌生。
文化差異
為什麼在全球化的情形下春節沒有在歐美興起流行風潮呢?
歐美沒有使用農曆的習慣,再加上聖誕節是由宗教開始興起,農曆春節對他們來說較沒有意義。
傳統農曆春節強調家族向心力、尊重長輩,這樣的思想在歐美並不普遍。他們更加重視個人主義與個人意識。
在傳統農村或某些家庭仍舊有春節讓媳婦煮一大桌年夜菜、發紅包、過年準備拜拜、初二回娘家(或者又煮一桌菜等姑姑回娘家)等的習俗,讓新年假期變得相當繁忙。
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當然是親戚的輪番隱私問題轟炸。
亞洲人一般難以對應這種尷尬狀況,另一方面又要顧及長輩面子。
春節著重在家族傳承、團聚,人情壓力較重。
也許聖誕節對歐美人士來說也是忙碌、團員的日子。
但是歐美人士相對較會設立界線,不會輕易讓親戚詢問侵犯隱私權的問題。
如果覺得不妥、忙不過來也會提出。
聖誕節的意義主要還是宗教、團聚、送禮物,甚至有些人會選擇在朋友家過。
有時工作與老家的距離相當遙遠也不會特地飛回去。
文化變遷
現代人普遍都忙於工作,再加上少子化,三明治族總是忙得團團轉。
平常工作面對上司、顧客已經夠累了,回去還要面對春節繁忙的工作與應酬。
有種春節是個工作項目的感覺,而這項工作還不一定是你擅長的工作內容。
如此一來就缺少節慶放假慶祝的感覺,甚至有人寧願排班也不願過年。
這樣的文化習慣在現代人眼中漸漸變成壓力,近年尤其在都市許多人會改到飯店吃一餐年夜飯,或者訂年菜回家吃度過。
商家嗅到商機,現在訂年菜非常方便。
原本全家大小回爺爺奶奶家度過春節假期也演變成全家出遊兩三天、逛百貨公司順便外食、出國旅遊等。
現在都市家庭的人口也不像以前農村社會那樣多了,有些傳統習俗開始被替代或簡化。
例如,傳統習俗除夕~初五都需要拜拜,可能被簡化成除夕、初一。
人們越來越有對傳統習俗的主見,而不總是跟著上一輩執行。
另一方面,聖誕節在亞洲相對沒有這些負擔。
想慶祝的人就慶祝,不想慶祝也不會有人說什麼,純粹娛樂性質。
行銷
歐美的文化開始在亞洲出現、擴張。
透過電影、卡通、商品、基督教(基督教在校園還蠻常出現的,他們在傳教方面頗積極),讓人們更加認識聖誕節與背後的故事。
聖誕老人送禮物、睡前掛聖誕襪、聖誕節歌曲都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應該每個小孩都聽過。
在萬聖節之後店家就會開始出現聖誕節的擺設,聖誕樹被裝飾得美輪美奐。
文具禮品店充滿精美、聖誕風格的禮物。
聖誕節有許多招牌形象,聖誕樹、聖誕老人、雪人、白色聖誕、薑餅人、拐杖糖、馴鹿等,一看到這些圖案馬上就讓人聯想到聖誕節。
再繼續加碼,當紅流行歌手聖誕歌盡出,串流平台聖誕節電影直接整理好推薦給你。
聖誕節市集、聖誕節交換禮物活動等一直強調聖誕節的到來,大慨可以維持一個月之久。
反觀春節,搜尋春節會出現鞭炮、元寶、財神等,形象塑造較鬆散。
甚至圖案不怎麼可愛,有點陽春。
店家播放的新年音樂很難聽(個人感受),讓人只想趕快離開賣場。
亞洲歌手也較少出春節應景歌曲,串流平台可能會稍微推薦一下假期影片,但沒有春節味道。
行銷力道相對不足。
總結,我覺得基督教的推廣跟聖誕節的行銷手法是聖誕節受歡迎的最大功臣。
春節相對比較沒有那麼積極推廣,都是靠老一輩家族傳承下來。
聖誕節對亞洲人來說也較無壓力,這應該也是流行的原因之一。
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文化、思想也不斷變化。
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