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看了電影Twister,劇情圍繞著對龍捲風的判斷具有天賦,同時對其抱有恐懼和熱情的女主角,如何在經歷創傷之後選擇遠離家鄉,直到學生時期的好友邀請她參與一個能觀測龍捲風的系統開發計畫,才將她心中塵封已久的熱情再次喚醒。
我特別喜歡電影中一個很有力量的片段:當男二得知女主角的過往後,問她:「龍捲風已經帶走了你這麼多摯愛,你還想讓它繼續奪走你的人生嗎?」這句話點出了創傷後人們的共同困境:我們為了逃避痛苦,選擇封閉自己,卻也因此錯失了與外界建立新連結的機會。
創傷後的逃避與麻木
確實,人們一旦經歷了重大創傷之後,就會本能的將所有類似情境和事件綁在一起,所以對於環境的線索都會變得敏感,也會觸發各種生理反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閃回/各種身體症狀),彷彿回到了創傷發生的當下。為了避免再次感受同樣的痛苦,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避開同個或任何會引發聯想的一切人事物。
然而,這種自我保護機制雖然看似有效,卻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因為情緒不是自助餐,不能挑著感受,當我們試圖麻痺痛苦時,我們不只隔絕了快樂,也錯失了與外界建立連結的機會。這正是女主角的經歷,她選擇離開傷心地之後,表面上她到了一個新城市,做著新工作,看似往前走了,但某一部分的她好像消失了 - 那個著迷於龍捲風,驚嘆於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即使有一些害怕卻仍能勇往直前的自己。
-
我想,痛苦與快樂就如同光與影,勢必相依相存。; 笑容的背後會有淚水,哭過之後也總有放晴的一天。人生如果只有順遂,或許就會停滯不前,但如果只有逆境,可能也會讓人習得無助,所以大多時候,上天還是挺公平的,不會總是只給我們苦瓜,也會適時的推波助瀾,可能不見得帶來果實,但會適時地帶來能引導我們找果實的人和機會,我們可能不會一次就找到,然而如果每一次都能靠近一點點,那也就足夠了吧。
這個果實不一定是世俗的功成名就,也不一定是靈性的解脫,而可能是: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
如同女主角一樣,她最終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地回到風暴中心,在新夥伴的陪伴之下重新鼓起勇氣去面對那個曾帶給她無盡傷痛的龍捲風。這場過程正是一種「暴露治療」,讓她最終得以從創傷中轉化,找回完整的自己。
-
我認為,《龍捲風》這部電影特別適合有特定恐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朋友在療癒中後期觀看。它提醒我們,逃避雖然能帶來短暫的安全感,但真正的療癒,往往藏在我們最害怕面對的地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呢?和我分享你們的觀影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