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卓拉的心療室-avatar-img

珊卓拉的心療室

21 位追蹤者
正職心理師,斜槓阿卡西記錄閱讀師,除了助人工作外,最喜歡寫作,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更相信故事的力量。在文字裡我們都是自由的,而我想用寫作與這個世界連結。如果有一個人能夠因為我的文字而產生共鳴、感到溫暖和被療癒與鼓舞,那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本文探討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畫和AI取代心理師的議題,作者認為AI並非剝削創作者,而是提供新的創作和療癒途徑,促進知識普及,呼應水瓶時代的精神。
0/5出鞘的雙面刃:AI
一顆流浪行星的引力場使地球短暫失去氧氣30秒,所有生物都經歷了一次「全球性死亡體驗」,夢到了自己的一生,並在復活後改變了對生命的態度。故事探討了生命、死亡、靈性和人類意識的議題,並藉由虛構的事件反思人類社會的現狀。
Thumbnail
日劇《妻子變成小學生》探討愛與依附關係,劇中角色的經歷引發對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省思,並啟發如何在失去後繼續生活,尋找愛的延續。
Thumbnail
5/5妻子變成小學生
胡椒小子-avatar-img
2025/02/10
1
好耶謝謝介紹,這部有上Netflix,之後我來找時間看
1
助人工作者在追求精進的過程中,常陷入焦慮與自我懷疑。本文反思助人工作的本質,強調與個案連結的重要性超越技術與證照,呼籲助人者應回歸初心,允許自己慢下來,安住當下,才能真正陪伴他人。
Thumbnail
本文探討靈性修行在夢境與生活中的體悟,將修行歷程比喻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三個階段,並以夢境與生活的例子闡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1/28
對矢志修行的人我特別敬羨 有一次在雜誌讀到印度的苦行者(不能說是“僧”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派別)種種“自虐”式的苦修 甚至堅持一輩子 印象最深的是發願舉起單臂絕不放下 因為血液循環和營養供給不良終致萎縮枯乾亦不改其志 也有日食粒米刻意挨餓的 尤有甚者只吃霉變污穢食物(含排泄物)令人匪夷所思 真擔心他們的健康問題。 為何有這樣的“苦修” 雜誌解釋是為了“明志” 證明:為了信仰願意用“苦行”來證明自己的虔誠 所受的苦當成某種形式的“祭獻”也許神明並未給出恩寵 但‘’內心平和‘’已經到達“超然”的程度並再無他求。我駑頓懵懂的猜 這也許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吧? 我想起了諸葛先生的“淡薄明志”。
珊卓拉的心療室-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8
1
彼得潘 感謝你的深思與分享!你提到的印度苦行者,他們以極端的方式明志,確實讓人印象深刻,也引發了許多人對修行的思考。對於修行的目標,我覺得關鍵在於——這些行為是否讓內心更加平和,是否帶來真正的超然與自在。真正的修行不一定是極端的苦行,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超越對苦與樂的執著,回到一種內在的平靜與清明。對於某些人來說,極端的苦行是一種路徑;而對更多人來說,或許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學會如何平和地面對一切,就是一種真正的修行。
1
在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古城(Teotihuacán)旅遊的體驗與反思,結合歷史、文化、個人故事,探討生命循環與意義。
Thumbnail
在墨西哥城的Coyoacán,我們參觀了充滿色彩與靈魂的Frida Kahlo博物館(藍色之家),探索這位傳奇藝術家的生命故事、創作靈感與藝術成就。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