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妙的感覺,雖然我還是沒辦法很清楚說明阿德勒和其他優勢導向的學派,關鍵差異在哪?但是,學習阿德勒對我而言,真的就是改變我的價值觀。我看到自己之所以難以肯定自己、害怕失敗,正是 #因為從前不曾獲得這樣的肯定與鼓勵。「#原來這不是我的錯」,大概這是阿德勒取向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和療癒。由於阿德勒是整體系統取向,從「生活風格」的探索,去協助案主看到「我如何(被家庭)塑造成為我」。所以才能有這樣 #深層的鬆綁。哦我好像回答了自己😆。其實阿德勒影響很多取向,所以用敘事、正向心理學等,都可以用這個觀點來分析。但阿德勒果然還是最簡單明確:我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他人?如何看世界?——所以我選擇怎麼做?這就是從早期回憶去探索的生活風格形塑。無論如何,每個學派都指向同一目標:覺察「內化」的有毒批判、過度批判,使人能比較客觀、正向地看待自己,從而有力量去重新選擇人生。*與其說「這不是我的錯」(比如害怕失敗),不如說,我知道自己也有責任;但我理解到,原來真正讓我卡住的東西、 #那種莫名且深沈的動力,其實還是「不被父親肯定」的自卑情結。所以說為什麼早期回憶要找那種「深刻、栩栩如生」的記憶?因為要從「情緒」作為入口。那就是我「#最痛的自卑情結」緣起。*我覺得,我在寫案例申論的困擾是,我很難把這種感動滿滿的領悟,變成條列式的諮商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