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療癒

含有「創傷療癒」共 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前言 這篇文章適用各個年齡與人生階段,男女都適用。 我們先來說,自信的相反是什麼,是自卑嗎? 不,其實自信的相反是「內耗」,而我們需要「內耗抵抗力」。
Thumbnail
謝謝分享, 每次上來都受益良多 : ) (本人長期深受內耗之苦...)
「如果有個人說自己曾去過那裡,現在已經從裡面逃出來了,當然就能帶給人希望。」 作者金允那就是那個走出創傷的希望代表,面對棄她離家的生母,現在她能用深邃又溫暖的眼神回應。本書中,她坦誠寫出在創傷泥濘中掙扎的歷程。
Thumbnail
謝謝你介紹這本書,這本加入我的待看清單裡面囉!☺️
今年上半年,工作上用一種很療癒的方式開展,也回頭療癒了我自己。 有好幾個跟社工專業合作的機會,都圓滿順利的完結,能夠以芳療作為媒介成為社工的好夥伴是非常動人的經驗,不管是實際上受社工督導或主任的邀請,帶著辛苦的第一線社工用芳療自我照顧,或是在社工的協助下把芳療帶給服務對象,都讓我很感謝這一切的發生
Thumbnail
即使沒有答案,也只能繼續努力——畢竟所謂的意義,只能從自己的信念與行動去賦予。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又苦又感謝…兩種感受是並存的。雖然痛苦只能靠自己走過,但是並非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
Thumbnail
當自己願意去選擇相信時,內在的能量會更凝聚在真正渴望的畫面、 更願意對自己承諾、更敢於去承擔挑戰與未知。
Thumbnail
好奇妙的感覺,雖然我還是沒辦法很清楚說明阿德勒和其他優勢導向的學派,關鍵差異在哪?但是,學習阿德勒對我而言,真的就是改變我的價值觀。我看到自己之所以難以肯定自己、害怕失敗,正是 #因為從前不曾獲得這樣的肯定與鼓勵。「#原來這不是我的錯」,大概這是阿德勒取向帶給我最大的震撼和療癒。由於阿德勒是整體系統取向,從「生活風格」的探索,去協助案主看到「我如何(被家庭)塑造成為我」。所以才能有這樣 #深層的鬆綁。哦我好像回答了自己😆。其實阿德勒影響很多取向,所以用敘事、正向心理學等,都可以用這個觀點來分析。但阿德勒果然還是最簡單明確:我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他人?如何看世界?——所以我選擇怎麼做?這就是從早期回憶去探索的生活風格形塑。無論如何,每個學派都指向同一目標:覺察「內化」的有毒批判、過度批判,使人能比較客觀、正向地看待自己,從而有力量去重新選擇人生。*與其說「這不是我的錯」(比如害怕失敗),不如說,我知道自己也有責任;但我理解到,原來真正讓我卡住的東西、 #那種莫名且深沈的動力,其實還是「不被父親肯定」的自卑情結。所以說為什麼早期回憶要找那種「深刻、栩栩如生」的記憶?因為要從「情緒」作為入口。那就是我「#最痛的自卑情結」緣起。*我覺得,我在寫案例申論的困擾是,我很難把這種感動滿滿的領悟,變成條列式的諮商治療策略🤣🤣🤣
很多人對於創傷的概念,都是關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甚至是成年時期所遭遇的深刻事件,而事實,上當母親還在懷胎時期,創傷就有可能發生了。 在創傷療癒的個案研究裡,發現羊膜穿刺、剖腹生產,都可能對嬰兒帶來影響,而當胎兒離開母親的子宮,從產道出來到剪斷臍帶,也有機會產生分離創傷...就此部分,國外近年來已有學
Thumbnail
下棋最大的樂趣不在你輸我贏,而在棋逢對手。如果用下棋比喻婚姻關係,夫妻兩個人能夠因為旗鼓相當而相互唱隨,才是人間樂事。這段時間他的體悟是,兩個人會分開,也許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硬要讓不適合、甚至對不上話的兩個人因為婚姻而綁在一起,對彼此都是一種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