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崇拜某些人?也許,是因為我們還無法承認自己心中的光與影。
-
我們為什麼神化他人?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某些人神化。他們可能是精神導師、僧侶、心理治療大師或名人,說過讓人醍醐灌頂的話,承受過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擁有某些預知或療癒的能力,甚至曾在一個領域做出驚人的突破。於是我們開始追隨 - 讀他們的書、看他們的紀錄片、反覆琢磨他們說過的一字一句,參與他們主持的工作坊,希望靠近這樣的光。
我們相信與他們有關的一切都非凡而神聖,甚至他們的住所、物品、行為,也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即使有些看來荒謬,也會被合理化為「有智慧的安排」。
想破滅時,我們看見什麼?
然而,當我們越來越靠近,其中的不一致與弔詭便會開始浮現。這其實是人性的自然展現—即使再光鮮亮麗的人,都有疲倦、憂慮、低落或不堪的一面。但由於這些人長期被視為人性的標竿,社會大眾便會誤以為他們完美無缺,毫無陰影。
於是,當幻想的泡泡破碎時,多數人會選擇否認、合理化,努力解釋對方的行為,只為了不必承認自己追隨的是一場幻影,也避免面對失望。只是,自我欺騙終有時效。一旦這個「如神一般」的人真的跌落神壇,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原來他也是凡人」的殘酷事實。
從崇拜到背叛:內在的情緒轉變
這個時候,憤怒與被背叛感會浮現。我們開始扮演受害者,或許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曾經將他視為救贖。
這樣的轉變,也是另一種合理化過往盲目的方式。只不過,與其停留在失望與憤怒,也許我們可以更誠實地問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神化他人?
從這些導師、名人、精神領袖身上,我們想要獲得什麼?
是希望嗎?是安全感?是變得不再渺小的那種感覺?
我們是否相信,只要靠近他們,我們就能變得與眾不同、更有力量? 當我們模仿他們的語氣、作息、生活方式時,我們期待什麼?是開悟嗎?還是逃離自己內在的空洞?
追隨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某種神聖。我們或許會短暫地感受到愛、光與一體感,因為我們的靈魂飢渴於這樣看似完美的感受,不願回到黑暗之中。這源於意識的誤認,以為完美是存在的,卻不知道一個人真正能走向的只有完整,而完整裡必然包含衝突、混亂與矛盾。
看見我們的光與影
無論我們想不想承認,古今中外的所有聖人都是凡人。他們有可愛可敬之處,也有可恨可憐的面向。聖人是我們,罪人也是我們。所有的骯髒與純淨,都同時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之中。
也許,精神導師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光;而「惡人」的存在,則提醒我們承認內在也有陰影。
所以說,外界是內在的投射。
我們所欽佩與厭惡的,其實都藏在我們心中 - 只是我們忽略,或尚未準備好看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