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念與迷思整理:
一、資產累積階段不適合追求配息
- 原因:
- 年輕時應透過工作所得創造現金流,金融資產應專注在資本成長,而非配息。
- 配息就等於從自己的資產中提取現金,會拖慢資產成長速度。
- 長期而言,累積效果的差距會非常巨大(例如0050 vs 0056,17年累積報酬450% vs 250%)。
- 常見錯誤:
- 以「存滿某張高股息ETF」為財務目標,而非聚焦於「資產總值」。
- 誤以為高配息率長期等於更高的配息總金額。
二、退休階段僅靠高股息ETF的問題
- 問題一:配息金額高度波動
- 配息受公司獲利政策、基金配息政策影響,每年可取得的現金流並不穩定。
- 問題二:誤以為配息可避免「低點賣出」
- 股息本質仍是從資產中取出部分現金,股市下跌時拿到的現金流其實也是「在低點賣出」。
- 問題三:過度依賴配息,忽略資本利得的靈活性
- 投資人忽視資本利得可以透過「賣出部分持股」取得現金流,並非一定要透過配息。
- 迷思:「股票數愈賣愈少」,其實資產的價值才是關鍵。
- 解決方式:
- 善用股債組合、資產配置創造穩定的「總報酬」,不論市場狀況如何,皆可穩定取出每年的生活費用。
三、高股息ETF的真實波動與報酬表現
- 實際數據證明,高股息ETF波動並沒有較低:
- 2008年金融海嘯,0056跌幅(48%)大於0050(43%)。
- 0056的波動(標準差29.5%)反而高於0050(27.3%)。
- 長期累積報酬亦明顯低於大盤ETF(0056 vs 0050,17年250.9% vs 450.6%)。
四、資金過度集中於高股息ETF的潛在風險
- 台灣高股息ETF總資產已達1.5兆新台幣,導致大量資金追逐股息率較高但市值較低的公司。
- 資金大量湧入後,高股息率將被推低,長期反而造成投資報酬降低,形成「雙輸」局面。
投資策略與建議:
年輕人(資產累積期):
- 聚焦總資產增長而非配息:
- 首選市場型指數ETF(如0050)或全球型指數ETF,追求長期資本成長。
- 明確財務目標:
- 設定資產總額目標,而非以股數或配息為目標。
- 透過複利與時間加速財富累積:
- 勿過早提取投資收益,以複利效應極大化資產價值。
退休族群(資產提領期):
- 採用股債資產配置策略:
- 透過分散投資,創造穩定總報酬,避免過度依賴股息。
- 將資本利得納入現金流來源:
- 彈性調整賣出持股比例,創造穩定且彈性的現金流,擺脫配息限制。
- 避免迷思:
- 明白股票單位數無關緊要,資產總價值才是退休生活保障的基礎。
- 認識到配息同樣有「低點賣出」的風險,高股息ETF並無法避免此問題。
你應該考量的核心問題:
- 資產累積階段:高股息ETF是否能帶來最佳資產成長?
- 答案:很可能否定。
- 退休提領階段:高股息ETF能否創造穩定可靠的退休現金流?
- 答案:相較股債配置,單純依靠高股息ETF的缺點明顯。
結論:
高股息ETF有其魅力(明顯的配息),但也存在重大而常被忽略的缺點(更高波動、更低報酬、配息不穩定、資金擠壓風險)。
在規劃個人投資策略時,務必謹慎考量自己的階段性需求,避免陷入短期「現金流」的迷思,犧牲了更重要的長期資產累積與穩健的退休生活。
這些深入的思考與具體策略,才能真正幫助你在資產管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