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內鶴彥,是一位來自日本的天文學家與彗星搜尋者,他的人生不僅充滿對星空的熱愛,更因兩次瀕死體驗(Near-Death Experience, NDE)而備受關注。從小立志探索宇宙的他,在科學與靈性之間找到了自己的獨特定位,成為當代罕見結合天文學與生命哲思的思想者。
天文學上的傳奇事蹟
木內鶴彥從小學五年級起,便對天文觀測產生濃厚興趣。當他第一次觀測到著名的「池谷-關彗星」時,便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彗星獵人。這份堅持最終為他贏得了國際天文學界的矚目。
彗星發現與再發現:
- 1990年,他成功發現了兩顆彗星,並以其姓名命名:
- C/1990 E1 (Cernis-Kiuchi-Nakamura)
- C/1990 N1 (Tsuchiya-Kiuchi)
- 在電腦與攝影技術漸趨主流的時代,他卻選擇回歸直覺與原始觀測方式,使用大型雙筒望遠鏡進行肉眼搜尋,最終重新找回失蹤已久的「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Swift–Tuttle)」——這顆彗星正是造成英仙座流星雨的主要天體,其再現震撼了全球天文圈。
靈魂出走的兩次瀕死經驗
相比天文成就,木內鶴彥最廣為人知的,或許是他兩次不同尋常的瀕死體驗。他將這些經歷視為「靈魂的旅行」,也為他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帶來徹底轉變。
第一次瀕死體驗(22歲)
當時任職於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他,因罹患罕見的「上腸間膜動脈性十二指腸閉塞」,陷入昏迷並被醫師宣告死亡。然而,30分鐘後奇蹟般恢復生命跡象,成為日本國內唯一有醫師記錄的死後復甦案例。
在這段體驗中,他描述自己靈魂離開身體,進入一條明亮的光隧道,穿越到一個景色美麗的世界。他甚至聲稱自己穿越時空,回到500年前,並在「土佐神廟」的柱子上以炭筆寫下「鶴」字。多年後,他真的在該神廟找到一個模糊的字跡,印證他的回憶。
第二次瀕死體驗(55歲)
2009年,在中國觀測日全食期間,木內因胃部大出血再度昏迷,展開第二次瀕死之旅。這次,他宣稱自己的靈魂進入宇宙的源頭,見證了宇宙的誕生。
他否定「大爆炸(Big Bang)」是宇宙起源的唯一解釋,反而主張宇宙源自一個「巨大意識體」,所有的物質與能量皆出自這個源頭。此後,他更加積極地倡導環保、靈性生活與宇宙和諧之道。
著作與理念:科學與靈性的橋梁
木內鶴彥將他的經歷整理成書,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瀕死經驗的啟示》。書中不僅細膩描繪兩次瀕死的過程,也深入探討:
- 宇宙的本質與起源
- 靈魂存在的可能性
- 人類在地球上的使命
他強調,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獨特的任務與角色。唯有順應天地自然法則,人類才能迎向真正的幸福與和諧未來。這些主張,橫跨科學與靈性領域,引發不少正反討論,也吸引無數追求生命意義的讀者。
結語:仰望星空,反思生命
木內鶴彥的故事不只是關於天文學,更是關於「人」如何在浩瀚宇宙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他用科學家的理性眼光觀測星體,也用哲人的心靈觸碰宇宙的奧祕。
無論你是天文迷、心靈探索者,或是對生命感到疑惑的人,木內鶴彥的經歷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示——宇宙之大,不只在天上,也在我們內心深處。
看了許多木內鶴彥的相關視頻,他的經歷與話語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震撼我,當中最讓我警醒的是這『創造三維空間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不管怎樣,我們必須享受自己,因為享受樂趣能給我們能量。』

這樣的觀點,我不是第一次看到,華人第一說故事高手-老高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人生的意義就消磨時間,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消磨時間,就是這樣,人生沒有別的事情,工作也是為了消磨時間,學習也是為了消磨時間...看是消磨的好而已』https://youtube.com/shorts/borqMbj3xt8?si=YRWGY5Fg5TcrDhHs
看來這些高認知水平的智者們英雄所見相同,忽然也轉變了我的人生觀,不再汲汲營營緊緊張張的去尋求有意義的人生,不再急於判斷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什麼更重要,價值判斷都是別人給的,對自己來說,衡量的尺標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給的,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能認自己感受好的快樂的有樂趣的就是好。
畢竟,最終肉體都會灰飛煙滅,意識是融為一體,結局是一樣的。So,just Enjoy,and have f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