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社會,每一個人都必須參與生產。農耕時代需要每雙手都下田,工業時代需要大量勞力投入工廠生產,甚至在辦公室時代,也需要一張張人腦來處理帳務、報表與行政。那是一個「沒有你,社會就不能運轉」的時代。
然而,進入後工業時代與自動化時代後,這個邏輯已經顛倒了:現在是社會自己能順利運轉,即使大部分人不再工作。
生產早已過剩,真正短缺的是「消費」
今天,一台機器可以取代數十名工人,一段程式碼能自動化許多重複性文書。AI、RPA(機器流程自動化)、機器人物流、自助結帳、語音客服……大量工作正在被悄悄、快速地「非人化」。
生產力不僅充足,而且過剩——超市裡堆滿了即期食品、網路上每天上架成千上萬件新衣、手機一年一出新款,卻越來越沒人想換。
這並不是因為大家變懶或消極,而是因為:
物品太耐用:冰箱、冷氣、洗衣機動輒10年以上;
功能已飽和:手機、筆電的升級空間越來越小;
流行疲乏:衣服鞋子除非追求潮流,穿五年也沒問題;
不再過度成長:大多數家庭已經有電腦、冷氣、車,買了不會再買。
這些跡象都說明了一件事:人們的基本需求早已被滿足,甚至過度滿足。
勞動已非必要,卻仍被強制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社會的「勞動需求」在下降,但「全職工作」卻依然是主流甚至唯一的生存方式。為什麼?
因為工作不只是經濟結構,更是社會控制的手段。
我的觀點是,全職工作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了,之所以全職工作的型態還存在,是出自政治社會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我們不難發現,工作除了讓人獲得收入之外,它還有幾個關鍵功能:
- 控制人們的時間:每天被綁在工作上 8 小時,就少了思考、反抗、實驗另一種生活的時間;
- 創造身份與階級感:你是醫生、工程師、老師,這些身份替代了人的存在價值;
- 維持競爭結構:把人們困在「努力 → 成就 → 購買 → 負債 → 更努力」的循環裡;
- 支撐經濟幻象:讓人們不斷消費與生產,維持「成長」的假象。
這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看似自由選擇工作,實際上只是在有限的框架中掙扎生存。
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什麼「全職工作」制度難以鬆動?
因為它背後牽動的,是整個國家的稅收制度、社會秩序、價值觀體系:
勞動人口是國家稅收來源;
公司提供工作,維持社會穩定;
教育體系訓練的,是可以上班的齒輪,而不是自由的公民;
工作者忙碌,政府壓力少、社會不易動盪。
說穿了,全職工作的存在早已不是為了「需要你勞動」,而是「不希望你有太多自由」。
那麼,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如果我們承認這個現實——大量人力早已不再是生產必要,但人仍需生活——那我們就必須重新思考:
- 是否該實施基本收入制度?
讓人們不靠勞動,也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讓「工作」成為選擇,而非脅迫。
- 是否該承認非商品化的價值?
照顧、創作、陪伴、療癒、社區參與……這些不是「工作」,但更重要。
- 是否該打破對「工作倫理」的迷信?
勤奮未必帶來好生活,反而可能帶來過勞、焦慮、對生活的疏離。
- 是否能想像一種「後工作社會」?
一種人們不再以工作為人生主軸的社會,而以學習、關係、好奇心為生活的核心。
結語:未來不是沒工作,而是工作不再必要
真正的進步社會,不是創造更多"工作"(傳統定義的工作),而是讓人們不再需要透過工作才能活下去。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一邊是仍用工業時代邏輯思考問題的體制;另一邊,是一個機器已能取代勞動、人們渴望自由的現實。
我們或許該問自己:
如果不是為了生活,你會願意工作嗎?
如果不是為了收入,你會如何安排你的一生?
當越來越多人開始這樣思考,這個被工作馴化的時代,才可能真正開始鬆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