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目羅》是我在二十出頭寫的奇幻小說。嚴格來說,它只是一個開頭──我在大學時期開了很多坑,沒什麼真的完結,這部也是。
但在我寫作歷程中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因為它標誌著我開始以「設計」的方式思考敘事在心理、意識與語言學上的結合,而不再只是「構思故事」。
這部小說最早的構想,是圍繞一個內在意象為存在現實的虛構幻想世界展開的。我想像一個世界,其現實不靠物理規律維持,而是靠「思緒經過訓練的形式與結構」來編織和維持。簡單來說: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內在語言,你就能重塑現實。這讓語言不只是載體,而是權能本身。
這是我第一次選擇第一人稱視角來進行小說的敘事。原因很簡單:在這世界中,心念之間可以直接連結(心意相通),主角的認知能力不是透過五感,而是意念滲透、情緒模擬與識流辨識,因此她的視角可以擴展到他人心中,也能滲透空間與物件,甚至預感到可能性與邏輯關係。
於是第一人稱視角在這樣的世界觀中,不但只是一個敘事者,更具有意識與心理現實的模擬性質。
對當時的我而言,使用這樣的視角算頗具挑戰性的操作,因為我必須讓敘事者本身看似「全知」,但同時仍然保留她對「自我」也不甚了解或是不願承認的那種有限性。就某個層面來說,這也具有不可靠敘事者 (unreliable narrator) 的性質。
在這部作品裡,我意圖結合這種敘事與意識構造的模糊地帶。角色說出的話,就是她在建立世界的方式;而她選擇不說的,就是她選擇讓世界不成立的部分。小說因此變成一場「自我敘事的建構與壓抑的交戰」,而讀者在讀的,不只是劇情,而是敘事本身的操作。
我也發展出一套該世界觀語境的專有詞語系統,像是「意池」、「思流」、「通行法權」、「五方匯心」這些,都是為了模擬一種與認知系統高度結合的文化世界觀。語彙本身不只是用來描寫現象,而是體現那個世界的操作邏輯。
當時,我並不確定一般讀者會不會接受這種混合語感與意識實驗的敘事方式,但我很明確自己的意圖與概念:嘗試把敘事當成系統建築來寫。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寫小說」這件事可以不是模仿人生,而是創造一種獨立存在的運行模型。一種文字結構的實驗。
回過頭看,這部作品很青澀,但也很有野心。當年我為了寫奇幻小說,創造了至少三個不同的世界與魔法系統。三目羅始終是我自認想像力的高點──有點瘋狂,有點自溺,有點難讀。但今日回頭,還是會讚嘆當年自己居然可以在咕狗都還不存在的狀況下,寫出這種作品。
我決定把寫完的四個章節收錄在此,作為我寫作旅程的紀錄。
(第一章《晴夏》在當年投稿並刊登於某文學雜誌的奇幻主題專輯中。該雜誌目前已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