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投入100萬,每年假設有 7%報酬,100年後會變成多少嗎?
20年的血淚屎
大學快畢業時將累積的儲蓄金投入股市,然後當兵去。當時小白的我,沒多久就碰到網路科技泡沫,記得當時買的電子股真是慘不忍睹,當時正夯的記憶體、PC族群,腰斬再腰斬,甚至過幾年後就下市。屢敗屢戰的我,開始研究基本面/技術面,將當兵存的錢繼續投入股海,還參考報章雜誌與股市名嘴的推薦,無奈小白還是小白。玩的商品越來越多,從台股到美股,從期貨到選擇權。時間快轉二十年,經歷過SARS危機、阿扁二顆子彈、金融海嘯、川普當選、貿易戰、COVID19、Fed大升息,最近是關稅戰。投資經歷過這一切金融動盪後的教訓是,人沒那麼會選股和時間複利才是王道。
選股的謬誤
大家都喜歡選飆股,從兒童股神到壯年股神,每一次產業或個股出現大波段都有才人輩出,PTT股版上什麼王之類的(疫情時最有名的是航海王,現在應該是AI王之類的)。但肯定的說,那八成一定不是我們。持續買進書中提到1950年以後掛牌的近2.9萬家公司到2009年有八成不在,我想若到現在的話可能更多消失了。比照台股,應該也是類似情況,變成壁紙或雞蛋水餃股的一堆。可能有人會說,我都買熱門飆股賺大波段,再加上嚴守停損停利紀律,誰跟你抱一輩子啊。的確短期有可能辦到,但很難長期做到。誰有把握十年甚至二三十年都精準的買到飆股呢?大家買股票最容易犯的迷思是以為買進的理由跟事後結果有關。影響股市的因素眾多,今天不管是靠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跟單/內線/問媽祖買進後大賺出場,下次以為再這樣選股就行,但結果往往沒有下次。想想自己過去買過多少檔股票,分析當時買進的理由與最後賣掉時的損益看看。真的是那個理由讓股票上漲或下跌嗎?往往關聯度很低,很多時候多半是運氣好壞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自以為的選股判斷是經不起考驗的。那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在不擅長或無法驗證真偽的選股上呢?看過去15年來(統計至2024),各類型美股基金要贏過指數還真是難啊。這些經理人能使用的工具/小道消息一定比我們還多,長期下來卻依舊不到10%基金可以贏過大盤。

各類型美股基金落後指數比例
被動投資+時間複利
受到股神巴菲特鼓吹,訪間投資書籍都在教被動投資下,近幾年ETF規模的確快速大幅成長,當然台灣很多錢是放在高息或美債ETF上面,這不予置評。我想說的是最簡單與單純的投資就是指數ETF(不是那種高息/成長/ESG 特別設計過的),台灣就是像0050,美股就SPY或QQQ之類的。以美股標普500為例,長期買進持有,遇到大跌修正時勇於加碼,透過時間複利真的是無敵。為了驗證長期持有效果,下表為我統計標普500指數,自1941年開始到2025/07,假設任一天買進後持有20/30/40/50年後的報酬。可以看到30年以後的平均年化報酬均在 7%之上。就算你剛好進場買在最高檔,過了30年或更長時間,至少最小報酬也都是200%起跳,更別說若運氣好遇到超大多頭時。更何況,我們一輩子往往有很多機會可以投入。若20年前就開始執行,說不定我也有好幾倍的報酬了。這就是長期持有的威力!

長期統計結果
好啦!既然這輩子已經過一半,想再有50年投資時間恐怕不易,但我小孩可以接著傳承下去,孫子也是。三生三世過100年後,100萬可以滾成 8.7億呢!當然你要相信美國這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