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詛咒】戛然而止的終曲,搖滾樂手的魔性死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你聽過「27俱樂部」這個說法嗎?

對於搖滾樂迷來說,「27歲」這個數字真是充滿魔性──它奪走許多搖滾樂天才的性命,將他們的成就與年華都封印在創作力巔峰的那一刻,27歲。為什麼這麼剛好,偏偏是27這個數字呢?

Robert Johnson

Robert Johnson


冥冥之中,說不定有甚麼超自然力量,在阻止這些偉大的創作者,為我們彈奏或演唱出更多傑出的歌曲吧。理性的說法是:這幾位「27俱樂部」成員有些人沉溺於酒精毒品,有些人深受精神問題所苦,因此英年早逝,並不是奇怪的事情。以樂迷的感性角度來說,就是天妒英才,他們承擔的太多,也只好提早告別這個世界。

 

更陰謀論的說法,則是這些人的死亡,都不像你相信的表面說法那麼單純……


別與魔鬼交易?

在談到那些華麗又脆弱的搖滾樂手們,要先談談他們同樣不幸的遠祖:羅伯特‧強生(Robert Leroy Johnson)。生於1911年,強生是一位偉大的非裔藍調歌手,創作的音樂影響了後世的眾多音樂家,包括搖滾樂創作者。

強生的吉他演奏得出神入化,厲害的程度到了大家忍不住懷疑,這個人是不是跟魔鬼做了交易才變得這麼神。最誇張的傳說,是強生曾在一個十字路口把吉他交給了魔鬼,魔鬼撥了吉他弦,彈了幾首曲子,再把樂器還給強生,從此他就獲得了鬼神般的表演才能。



不過,眾所周知,跟魔鬼做交易當然是有代價的。1938年,羅伯特‧強生在27歲的意氣風發之際,就因為不明原因,在巡迴表演途中身亡,成了27歲俱樂部的前輩。有人說他跟某個女粉打情罵俏,死於嫉妒丈夫的毒殺;也有人說,是當初送來大禮的魔鬼,依約回來收割他的靈魂了……

真相究竟是如何呢?由於強生的埋骨處不明,所以也難以開棺驗屍確證了。

池底黯淡的身影

時間來到1969年,在7月的一個午夜,曾經是天團「滾石」(The Rolling Stones)靈魂人物的布萊恩‧瓊斯(Brian Jones),被女友發現溺斃在自家的游泳池中,得年27歲。

 Brian Jones

 Brian Jones

布萊恩‧瓊斯是滾石樂團的創團者,他獨特的才華和俊美的外表曾經是舞台上最閃耀的核心。他不僅擅長演奏從吉他、鼓、鋼琴到口琴等各種樂器,信手拿起任何樂器就可以彈出一首曲調,他也對滾石樂團早期的樂風有關鍵的影響力。

這位獨一無二的音樂天才,卻在創團後幾年,與團員們漸行漸遠,終致被驅逐出耗費心血、一手創立的滾石樂團。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部分是團員米克‧傑格(Mick Jagger)與基斯‧理查茲(Keith Richards)逐漸成為樂團的創作核心,兩人譜的詞曲變成滾石的標誌;相對地,瓊斯卻是個不多產的創作者,導致他對樂團的影響力日漸邊緣。

瓊斯對現狀深感沮喪,他開始濫用酒精與藥物來逃避現實,然而處境也因此更加惡化,他更難相處、行為失序,還因持有大麻遭到逮捕。最終,滾石樂團決定將瓊斯逐出樂團。他們讓瓊斯自行發布聲明,好像他是自行離開似的,保持雙方最後的尊嚴與表面的和諧。

在離團一個月之後,形銷骨立的瓊斯,靜靜地躺在泳池底部,告別了這個人世。官方的說法是他長期的酗酒與嗑藥問題,影響他的身體狀況而導致意外;1993年卻有人提出新的說法,表示瓊斯是遭建築工人法蘭克‧梭羅古德(Frank Thorogood)謀殺。2009年英國薩賽克斯(Sussex, England)警方曾經為此重啟調查,儘管瓊斯之死確實有些疑點,然而並沒有找到任何新證據,可以推翻意外死亡的說法。

無論真相為何,布萊恩‧瓊斯的離世都是一樁令人遺憾的悲劇。同時代的搖滾巨星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與門戶樂團主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分別做了一首歌和一首詩向他致敬,而詭異的是,他們兩人也隨即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加入了27俱樂部的行列。

The end of nights we tried to die

瓊斯死後兩年的7月,吉姆‧莫里森離開了美國的舞台,在巴黎試圖重拾往日的繆思。很難想像他在幾年前,還是那個充滿爆發力的搖滾詩人,在舞台上挑釁樂迷、挑釁當局、挑釁世界。如今的他沉溺在酒精之中,身形和聲音走樣,曾經滿溢的創作才華似乎已經離他遠去。他與女友潘梅拉‧考森(Pamela Courson)待在巴黎租來的公寓中,暫別表演事業,尋找重新出發的方向。

 Jim Morrison

 Jim Morrison


然而,莫里森沒有機會找回原本的自己。這一年的7月2日,莫里森以27歲之齡,在異鄉死去。引頸盼望他回歸的樂迷們,等來的卻是他突兀的死訊。

所有人都知道,那個風格張狂大膽的「蜥蜴王」(The Lizard King)死去了;但卻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怎麼死的。謎樣的莫里森之死,可說是「完全沒有畫面」,但又可說是有太多種畫面,彼此毫無交集,擅自描繪著莫里森的最後一夜。

最普遍也最不傷人的說法,是莫里森與女友看完電影回到公寓,身體狀況突然變差,結果在泡澡時心臟衰竭死去;但另一種版本卻毫不留情,它描述莫里森去了巴黎某家夜店,在廁所中服用過量海洛因身亡,抬起他遺體的兩個藥頭還堅稱他只是嗑嗨了昏過去。門戶樂團的經理丹尼‧薩傑曼(Danny Sugerman)提出的理論綜合兩者,指涉莫里森的女友考森偷嗑海洛因,莫里森不察而以為那只是古柯鹼,也吸食了一些,因承受不住藥力而死。不過也有莫里森友人出來力批薩傑曼的說法,稱莫里森根本不喜歡這種強力的毒品……

真相究竟是甚麼,依然沒有人知道。甚至也無人敢斷言,在當年那場連神職人員都沒請的草率葬禮上,棺木中真的躺著莫里森的遺體。或許他假裝自己死去,實際上卻化名隱身人群之中逍遙自在,從此擺脫演出與名聲等一切煩惱……這個誇張的陰謀論,倒很符合這位玩世不恭的叛逆天才會做的事,不是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
36會員
98內容數
立足台灣,關注世界,疑案辦探求隱藏在歷史懸案背後的真相。透過縝密的資料爬梳,直視恐懼埋葬的殘酷記憶,我們期待往日疑雲揭開真相的那一天。
2025/07/30
一對住在澳洲南部的情侶,在盛夏時分攜手到阿德萊德(Adelaide)附近的索莫頓海灘(Somerton Beach)遊玩。在遠處的海堤旁,靜默地坐著一個中年男人,一動也不動,被蚊子叮也沒反應,情侶打趣道,大概是死掉了吧。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那番不經意的玩笑話竟然是正確的。
Thumbnail
2025/07/30
一對住在澳洲南部的情侶,在盛夏時分攜手到阿德萊德(Adelaide)附近的索莫頓海灘(Somerton Beach)遊玩。在遠處的海堤旁,靜默地坐著一個中年男人,一動也不動,被蚊子叮也沒反應,情侶打趣道,大概是死掉了吧。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那番不經意的玩笑話竟然是正確的。
Thumbnail
2025/07/30
受夠領死薪水當奴工的日子了嗎?有沒有考慮去大幹一票快速致富呢?──噓,我們可不是在教唆你犯罪,我們只是隨口聊聊,可別真的心動啊。 因為事實上,犯下重大劫案還能安然脫身的人,比例上真的極少。絕大多數的罪犯若不是當場被警方擊斃,就是不義之財到手沒幾天,就慘遭黑吃黑的命運⋯⋯
Thumbnail
2025/07/30
受夠領死薪水當奴工的日子了嗎?有沒有考慮去大幹一票快速致富呢?──噓,我們可不是在教唆你犯罪,我們只是隨口聊聊,可別真的心動啊。 因為事實上,犯下重大劫案還能安然脫身的人,比例上真的極少。絕大多數的罪犯若不是當場被警方擊斃,就是不義之財到手沒幾天,就慘遭黑吃黑的命運⋯⋯
Thumbnail
2025/07/26
男子的看起來相當專業,也拿出「醫學博士」的名片,還報上GHQ的名號,在場眾人便聽任其安排。 醫學博士拿出小瓶藥物,分裝給在場眾人。「藥分兩種,請大家服完第一種一分鐘後,再服第二種。」博士如是說,自己也當場示範喝下兩種藥物。 在場的銀行職員,與一位職員的小孩,共十六人照做,喝下了藥物。
Thumbnail
2025/07/26
男子的看起來相當專業,也拿出「醫學博士」的名片,還報上GHQ的名號,在場眾人便聽任其安排。 醫學博士拿出小瓶藥物,分裝給在場眾人。「藥分兩種,請大家服完第一種一分鐘後,再服第二種。」博士如是說,自己也當場示範喝下兩種藥物。 在場的銀行職員,與一位職員的小孩,共十六人照做,喝下了藥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流行樂壇形形色色眾多歌手,能走紅不僅靠實力,很大部分還有機運與人和,能成為長期暢銷歌手或頂級流行歌手都不容易。有些歌手,實力備受肯定,音樂比較沒那麼大眾化,不算真正的頂級,卻一直有著不差的銷售。有些幸運兒,突然有一首歌成為經典代表作,即使後面的作品沒能在攀上高峰,但這一首歌卻足以使其長久立足歌壇。
Thumbnail
流行樂壇形形色色眾多歌手,能走紅不僅靠實力,很大部分還有機運與人和,能成為長期暢銷歌手或頂級流行歌手都不容易。有些歌手,實力備受肯定,音樂比較沒那麼大眾化,不算真正的頂級,卻一直有著不差的銷售。有些幸運兒,突然有一首歌成為經典代表作,即使後面的作品沒能在攀上高峰,但這一首歌卻足以使其長久立足歌壇。
Thumbnail
「30天歌單挑戰」最終回。
Thumbnail
「30天歌單挑戰」最終回。
Thumbnail
在 vocus 上,有個神秘的傳說,超過 30 天沒發文,似乎……
Thumbnail
在 vocus 上,有個神秘的傳說,超過 30 天沒發文,似乎……
Thumbnail
要解釋為何日本至今實體唱片仍然興盛絕對不只一種說法,那更像是一種一代接著一代深根複雜的產業模式和文化情懷,雖然在串流音樂和年齡層的交接下影響難免,但我想,至少這輩子是無緣見到日本實體唱片滅亡的一天,這樣的氛圍對一個愛樂人來說實在深刻難以忘懷。
Thumbnail
要解釋為何日本至今實體唱片仍然興盛絕對不只一種說法,那更像是一種一代接著一代深根複雜的產業模式和文化情懷,雖然在串流音樂和年齡層的交接下影響難免,但我想,至少這輩子是無緣見到日本實體唱片滅亡的一天,這樣的氛圍對一個愛樂人來說實在深刻難以忘懷。
Thumbnail
他們就如同那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比獸還帥〉歌詞中提到:「像個搖滾巨星/不說出來的那種/小市民的偏執/藝術家的任性」私底下是個單純喜歡音樂的小市民,但站上舞台就是任性的藝術家,在複雜的環境下,還無顧忌的說著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及觀察。
Thumbnail
他們就如同那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比獸還帥〉歌詞中提到:「像個搖滾巨星/不說出來的那種/小市民的偏執/藝術家的任性」私底下是個單純喜歡音樂的小市民,但站上舞台就是任性的藝術家,在複雜的環境下,還無顧忌的說著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及觀察。
Thumbnail
黑妞和朋友們決定組成搖滾樂團並開始演奏練習,每位成員在樂團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黑妞和朋友們決定組成搖滾樂團並開始演奏練習,每位成員在樂團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 樂團闖出名號後往往面臨現實價值、甚至人性的考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樂手離巢背負巨大的外界壓力,需要足夠的信念與勇氣才能夠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是真的嗎?樂團名氣會是單飛樂手難以掙脫的框架嗎?以下三組單飛後更加耀眼的樂手,你不能不知道!
Thumbnail
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 樂團闖出名號後往往面臨現實價值、甚至人性的考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樂手離巢背負巨大的外界壓力,需要足夠的信念與勇氣才能夠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單飛不解散,銷量少一半是真的嗎?樂團名氣會是單飛樂手難以掙脫的框架嗎?以下三組單飛後更加耀眼的樂手,你不能不知道!
Thumbnail
我用一隻手托著沈重的下巴,單手在電腦鍵盤上敲擊著。 此刻的我,腦袋裡像是有一隻小小的交響樂團,隨著節奏大鼓大力的敲打, 發出還算是規律的共鳴,與此同時,身體像雲門舞集的舞者一樣, 不斷朝外側努力延展到最頂端,再倏忽地往內捲曲, 伴隨著腦袋裡無來由鼓聲撞擊、不斷灼熱燃燒的身體溫度, 只有一個人的舞團
Thumbnail
我用一隻手托著沈重的下巴,單手在電腦鍵盤上敲擊著。 此刻的我,腦袋裡像是有一隻小小的交響樂團,隨著節奏大鼓大力的敲打, 發出還算是規律的共鳴,與此同時,身體像雲門舞集的舞者一樣, 不斷朝外側努力延展到最頂端,再倏忽地往內捲曲, 伴隨著腦袋裡無來由鼓聲撞擊、不斷灼熱燃燒的身體溫度, 只有一個人的舞團
Thumbnail
搖滾樂的叛逆精神及其手勢「Rock」中的「惡魔之角」與中世紀的死亡音樂可能存在的神秘聯繫。透過搖滾樂的手勢和中世紀的死亡符號,我們連結到中世紀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的《末日經》(Dies iræ)。
Thumbnail
搖滾樂的叛逆精神及其手勢「Rock」中的「惡魔之角」與中世紀的死亡音樂可能存在的神秘聯繫。透過搖滾樂的手勢和中世紀的死亡符號,我們連結到中世紀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的《末日經》(Dies ir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