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闖入的英雄世界
我第一次接觸美國超級英雄漫畫,是透過當年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的 Misurind 出版社。那時我還在小學,選漫畫全憑直覺,從未注意過期數的先後順序。由於沒有從第一集開始追讀,許多情節細節我無法完全理解,一些配角甚至完全陌生。然而,閱讀過程依舊讓我著迷——就像中途加入了一場早已展開的壯闊冒險,雖然錯過了開頭,卻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熱血與魅力。
James Gunn 執導的《超人》讓我重拾了那份感覺。故事開場,卡爾·艾爾(David Corenswet 飾)降臨地球已三十年,而在最近三年間,他正式以「超人」的身份守護人類。與死敵雷克斯·路瑟(Nicholas Hoult 飾)的對抗已趨白熱化,與露易絲·蓮恩(Rachel Brosnahan 飾)的愛情故事也早已展開。
一個早已運轉的宇宙
這一次,超人並不孤單。正義幫的蓋·加德納/綠燈俠(Nathan Fillion 飾)、神奇先生(Edi Gathegi 飾)及鷹女(Isabela Merced 飾)同樣在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Gunn 讓觀眾感受到,這個世界在我們踏入戲院前就已運作許久,而在電影結束後,它仍會繼續向前。跨時代的致敬與重塑
Gunn 的版本並不被侷限於某個時代。他將銀色時代漫畫的荒誕趣味納入其中,例如雷克斯·路瑟竟派出猴子大軍在網路上散播仇恨言論——這種橋段既荒謬又貼近現實,完美體現 Gunn 擅長處理的漫畫式怪誕。同時,他也讓外表看似搞笑的角色,如神奇先生,展現了令人驚嘆的戰鬥魅力。
在融入現代元素時,Gunn 更注重讓超人回歸人性化刻畫。這位英雄有缺點、有掙扎,但這並不減損他的偉大。對 Gunn 而言,立體的角色塑造並不等同於沉重陰暗,而是讓觀眾在光與影之間找到共鳴。
脫離公式的敘事起點
電影從超人的低谷展開——這位曾被視為無敵的超級存在,首次嚐到失敗的滋味,甚至需要愛犬 Krypto 的協助才能重新站起。與雷克斯·路瑟的對抗中,他數度陷入劣勢。然而,這並不代表他軟弱,因為勝利並不是衡量英雄的唯一標準。真正的英雄精神,在於始終選擇相信人性中的善,即使世界並不總是回應同等的善意。
在現實複雜的國際局勢與人性陰影下,超人的信念或許顯得單純甚至天真。他會為一隻小松鼠冒險,也會解救被壓迫的人類。在地緣政治、強權殖民與偏見衝突的環境中,他仍堅持將愛放在首位,即便這份愛有時會讓他受傷——不論是與露易絲的爭吵,還是被公眾貼上「危險外星人」的標籤。
演員詮釋的深度
David Corenswet 為克拉克·肯特與超人注入了真實的情感溫度。他的詮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人間之神」,而是一位在情感與理想間掙扎的年輕英雄,更符合當代觀眾的情感需求。與之相對,Nicholas Hoult 將雷克斯·路瑟塑造成一位操弄輿論、煽動恐懼的反派,映射了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極端形象。
高潮的遺憾與主題的延續
影片高潮雖然不如預期般震撼——缺少外星軍團入侵或跨維度怪物肆虐,取而代之的是人類自身的貪婪與仇恨失控。然而,即使在這樣的設定下,當熟悉的主題曲響起、超人飛向天際時,那份希望依舊能觸動人心。
總結
James Gunn 的《超人》既是對漫畫黃金時代與現代精神的融合致敬,也是對「希望」的重新定義。在充滿衝突與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位始終選擇相信善良、即使跌倒也願意再次飛翔的英雄,或許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