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奎斯內爾號輕型護衛艦
奎斯內爾號(HMCS Quesnel)是一艘加拿大皇家海軍的花級輕型護衛艦,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護航任務,她主要參加了大西洋海戰,她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奎斯內爾市命名。
▪︎船艦特徵
排水量:940噸 長:62.48公尺 寬:3.51公尺 推進系統:單軸 2 × 火管蘇格蘭鍋爐,1×4衝程三脹往復式蒸汽機,2750匹馬力(2050千瓦) 航速:16節(29.6公里/小時) 續航力:3500海浬(6482公里),航速12節(22.2公里/小時) 編制:85人 感測器:1×SW1C或2C雷達,1 × 123A型或127DV型聲納 武器:1 × BL 4吋(102公厘)Mk.IX火砲、2 × .50 口徑機槍(雙聯)、2 ×劉易斯 .303 口徑機槍(雙聯)、2 × Mk.II 深水炸彈投擲器、2 × 深水炸彈導軌,共 40 枚深水炸彈
|背景
二戰期間,加拿大皇家海軍服役的「奎斯內爾號」等「花」級輕型護衛艦與早期較傳統的帆船輕巡洋艦有所不同。「輕護衛艦」這個名稱由法國人為小型戰艦等級創造;英國皇家海軍曾藉用該術語一段時間,但在1877年停止使用。1930年代末,在倉促的戰爭準備期間,溫斯頓·邱吉爾重新啟動了輕護衛艦級,需要一個用於護航的小型艦艇的名稱,這次的設計靈感來自一艘捕鯨船。通用名稱「花」被用來指稱這些艦艇的級別,在皇家海軍中,她們以開花植物命名。 二戰期間,加拿大皇家海軍服役的輕型護衛艦大多以所屬社區命名,以便更好地代表參與建造這些艦艇的人,這個想法由海軍上將珀西·W·內爾斯提出,艦艇的名字通常與艦艇所屬社區相關。英國皇家海軍的輕型護衛艦最初設計用於遠洋護航,而加拿大的輕型護衛艦則被設計用於沿海輔助任務,其掃雷裝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最終,加拿大的輕型護衛艦經過改裝,使其在遠洋作戰中表現更佳。
拍攝於1942年9月10日的奎斯內爾號,在溫哥華島附近
|建造
奎斯內爾號最初於1940年2月4日由英國皇家海軍訂購,屬於1939-1940年花級建造計畫的一部分。 1940年5月9日,她由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的維多利亞機械有限公司鋪設龍骨,並於1940年11月12日下水。1941年5月23日,她於埃斯奎莫爾特服役。 1941年5月15日,奎斯內爾號是十艘借給加拿大的輕型護衛艦之一。她與其他加拿大「花」級輕型護衛艦的區別在於,她沒有掃雷裝置,而且後砲塔位於船體中部。然而,奎斯內爾號是在交接之後完工的,因此她服役時使用了加拿大名稱,而不是像其他九艘借來的輕型護衛艦那樣以「花」級命名。
|戰時服務
奎斯內爾號服役後,作為埃斯奎莫爾特艦隊的一員在太平洋海岸巡邏。1942年春,她在喬治亞海峽、夏洛特皇后灣和米爾班克灣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在此期間,她被派去為等待進入乾船塢的伊莉莎白女王號郵輪進行護航。 1942年6月20日,日本帝國海軍潛艇伊26砲擊了溫哥華島埃斯特萬角的燈塔,而伊25在司令官田上昭二的指揮下,在弗拉特里角附近用魚雷擊中了貨輪卡莫森堡號。貨輪沒有沉沒,被奎斯內爾號拖至維多利亞港的安全地帶。 1942年9月13日,奎斯內爾號離開埃斯奎莫爾特,隨同其他四艘輕型護衛艦前往巴拿馬和大西洋。奎斯內爾號被轉移到東海岸,以取代參加火炬行動的船隻,於1942年10月13日抵達哈利法克斯,並被分配到西部地方護航艦隊(WLEF)。1943年6月,隨著艦隊劃分為護航大隊,奎斯內爾號成為 EG W-1 的一員。在此期間,從1943年9月初到12月23日,她在新斯科細亞省的皮克圖進行了改裝,包括艏樓擴建,改裝之後,她又在聖瑪格麗特灣、新斯科細亞省和百慕達進行了維修。 1944年5月12日,她從受損的埃索匹茲堡號(SS Esso Pittsburgh)救了17名船員。奎斯內爾號隨後於1944年6月10日加入聖勞倫斯河的魁北克艦隊,負責護送拉布拉多 - 魁北克船隊穿越貝爾島海峽的冰原。 1944年11月,她被調往哈利法克斯艦隊,前往新斯科細亞省雪梨進行改裝,並於1945年1月下旬完成改裝後,前往百慕達進行維修。1945年3月下旬,她恢復了護航任務,暫時隸屬於百慕達遠洋艦隊(WLEF)的EG W-5和W-8護衛艦,直到戰爭結束。 1945年7月,她帶著最後一支護航隊抵達哈利法克斯,並於1945年7月3日退休。她是從英國皇家海軍轉移來的十艘輕型護衛艦中唯一一艘沒有歸還的,該艦的戰後用途尚不完全清楚。有一種說法是,她於1945年10月5日被賣給安大略省漢密爾頓的聯合鋼鐵金屬公司進行拆解,並最終於1946年在漢密爾頓拆解。然而,1949年5月10日金斯頓輝格標準報的一篇文章清楚地顯示,該艦在安大略省索羅爾德的 Beaver Board Co 或 Ontario Paper Co 擔任輔助蒸汽發動機數年後,被拖至金斯頓。引用的其他文章顯示,鍋爐在金斯頓被拆除,後來被賣給漢密爾頓的 Dofasco,由 American Can Co 回收製成食品安全罐。

奎斯內爾號船員與雷鳥雕像
|雷鳥雕像
1942年夏天,奎斯內爾號在夏洛特皇后號上穿越赫卡特海峽時,停靠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阿勒特灣躲避風暴。上岸後,一些船員從當地一處墓地取走了一尊雷鳥雕像。這塊墓碑是為一位名叫麥可·達奇的男子而建,他來自誇扣特原住民部落,卒於1922年左右。船員們認為這尊圖騰雕像是幸運符,便將其刻在了船徽上,一直有傳言說雷鳥雕像仍然存在。2007年,一些奎斯內爾號的前水手公開呼籲歸還雕像。

奎斯內爾號的徽章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