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探討一件事:
即是不是有公司「什麼都還沒有做,只是扯到AI」,股價就「漲的比天高」?
最好的對比就是最近一次2022年,Mark個人定義為「電動車泡沫」的大熊市,此次熊市持續了一年,若以美股平均熊市幾個月的週期來說,算是影響非常久的了,而每一次的熊市都是一樣的,「有人賠錢,就有人從中獲利」,關鍵在於你是否辨認的出那是「泡沫」,而不要在那時候貪婪追高!
以2022來說,前一年的牛市中,特斯拉的表現令人驚豔,當時業績事實上也非常良好,不管model Y, model 3銷量都大爆發;再加上疫情之後無限QE政策使得利率幾近為零,消費者除了買車貸款幾乎不用利息,股市也因「熱錢」不斷湧入而形成大牛市。
當年一堆電動車新創出現,主打「對標特斯拉、幹掉特斯拉」等等的口號不勝枚舉,很多公司甚至只是推出個紙上概念或弄個官網,一台車都還沒實際造出,股價就衝一飛衝天;這種狀況其實就與.com bubble 當年非常相像,即「沒有實質生產力(或營收)的企業,得到市場完全不理性的瘋狂估值」,在2000年,只要以.com結尾的公司P/E ratio動輒三位數(而且當然也沒有像PLTR這麼亮眼的財報,PLTR目前可能的狀況如第七期所述)。
如今,雖然科技股佔標普五百的市值百分比為35%,與2000年三月時的33%相仿,但大型科技股的P/E,如NVDA:40, AMZN:37, MSFT:38, GOOGL:19.5, META: 28等等,總的來看尚未到全體嚴重脫離基本面的情況,標普五百中的科技股平均P/E則為35倍,尚未到.com bubble的程度。而許多新創AI公司因目前尚未盈利,尚無法計算傳統P/E,這會是後續需要關注的,一旦其估值大幅脫離基本面,各大權值股也幾乎全部高估,那才會是有可能的泡沫。
若近一步看席勒PE(可以簡單理解為通膨調整後的標普PE),目前的狀況也還未像2000年時那樣,至少對比起25年前,目前的AI發展不是空口白話,也確實有在提升人類生產能力的基本面,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圖片來源:MacroMicro即時數據)
但目前整體指數接近2022前的峰值,考量到當時的熊市,因此若後續市場引發回調也不意外,惟Mark這裡的用詞是「回調」而非走熊,因為現今的時空背景與2022完全不同,當時也沒人能預料AI應用能發展到如今的程度,這條人類生產力轉型的道路似乎還遠遠未到終點,且極有可能是以指數型方式成長。
但大多數散戶投資人,甚至某些機構,其實並未意識到,為什麼?
這也許是源自於人腦其實生理上難以理解指數型分佈,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生存所需的一切多半是線性的(如存糧剩多少?每日消耗多少?則幾日後會吃完?),這也是百萬年來人類演化至今刻在我們基因中的記憶;也因此,往往到最後會財富自由的,都是那些勇於在所有人都恐懼時買入,在透徹研究基本面沒變差的前提下堅決不賣出的投資人,而Mark也建議,不要跟市場對賭,即便是在貪婪80以上出售(真的要也不要全賣),若在牛市情境下連續貪婪(這是有可能的),則你也可能賣飛,這是真實發生過的,而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準確預測市場的頂部;最好的方式就是「只在恐懼時加碼」然後買好門票後就「坐著不動」,沒必要位置越換越後排,如此你才有可能真的完整吃到投資學上講的「長尾效應」,因為很多時候,何時機構要入場來個爆發性增長再帶動散戶買盤,你是不會知道的,如果單純只看貪婪就售出,則長期你可能會錯過很多認知以外的機會,因為這也相當於是一種廣義的交易(trade),除非你很確定這波貪婪以後接下來就是熊市…
而根據統計,除了鳳毛麟角的菁英,大部分的交易者都是賠錢的,至少我不覺得自己是鳳毛麟角,因此我選擇穩紮穩打。這樣即便後續真的市場暴跌時,我敢保證您帳上一定還是正的,至少這在心態上會讓您平穩很多。
最好的例子,便是1996年時,當時席勒P/E來到相當於1929年大蕭條前高點(市場情緒可說是絕對貪婪),可能有人那時就選擇出售,但諷刺的是,股市仍持續貪婪,每一次的貪婪又比上一次高點更高,最後,更諷刺的是,2002年暴跌完畢後的市場底部仍比1996年11月時來的高,換句話說,若您是「主動型價值投資者」,其實您也無意中成為了廣義的trader(只是你看的不是K線),在認知以外的行情中,你最後仍有可能買得比原來高,而且這中間心情必然或多或少受到影響,那就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了!
〖第7期文章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