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弗羅倫斯參訪,一路充滿興奮與好奇,因它是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
女兒說這裏旅客甚多,市內旅館較貴,於是安排夜宿郊外民宅, 這家主人最近才搬走,見面時,告訴我們櫥櫃裡的咖啡、廚房可自由使用,倍感溫馨。室內佈置頗有文藝氣氛,包括文物照片與建築模型,深感文藝深入民間,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置於桌上的教堂模型。它是聖母百花聖殿,是弗羅倫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這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嗎?心想一個教堂,為何這麼有名氣,參觀後,才了解,它是早期弗羅倫斯藝術家創作的結晶,歷經幾百年才完成的作品,它像一顆閃亮的寶石,歷久仍發亮光。

夜宿民宅,佈置溫馨,桌上放聖母百花聖殿模型
隔天一早,由小徑走下山,這小徑安靜,兩邊有古牆,牆內有一人家,庭園種滿了橄欖樹,如世外桃源,極其神秘,走在其中優閒無比。

住宿的民宅位於山坡,由小徑走下山,兩邊有古牆。
下山搭公車,經有名的阿諾河,即入市區。下車走進老街區,兩旁建築,古老石磚牆壁、拱門柱子、圓石路面,充滿古味。古道旁的建築大多有三至五百年歷史,可謂遍地古蹟,漫遊街道,跟著文藝復興巨人的腳蹤行,街道稍寬之處,商家擺出了桌椅,旅客悠閒坐,吃喝點心,極其自在,極其滿足。

走進老街區,兩旁建築,古老石磚牆壁、拱門柱子。
散步間看到一綠色建築,於紅瓦土黃牆的老屋群中,顯得特別。外表類似中國宮殿式房屋,心想難道是中國式建築? 女兒告訴我這是有名的「佛羅倫斯中央市場 」,二樓有美食店。上樓才知裡面熱鬧滾滾,各種美食,連中式的餐都有。已忘記當時點了什麼,只記得,我們一家人隨個人所好,到各家點餐,後聚在同桌吃,很自在。在此吃飯,有賓至如歸之感,最大的特色,是選項多,價格便宜。店商共25家,每家具風格不同的料理,中式、義式、美式、紅酒吧、啤酒吧、匹薩餐,想吃什麼都有。而且,一個家成員,可各自到四周不同店面點餐後,回到中央餐桌區,一起用餐,分享不同家的餐點,實在方便。

佛羅倫斯中央市場二樓的美食街
這中央市場,建於1874年,是意大利名建築師設計,初看很像中式建築,詳細看又不同。此市場,是因應佛羅倫斯人口增長而興建,在多次調整後於2014年整修改建為現在的樣式。市場分為三個部分, 外圍是:⼿⼯⽪件集散地,有數十家皮件小攤組成,從⼩錢包到大型⾏李袋都有,走在期間,充滿了皮革味道,分不出是嗅覺或是視覺。一樓是生鮮肉品市場,是以生鮮肉品市場為主,也是當地人採買的市場,有燻肉臘腸、起司、蔬果、肉品等攤位。二樓則是聚集各國風味料理的平價美食天堂。
離開中央市場,進了人潮聚集的地方,就是有名的主教座堂廣場,廣場寬闊,包括:聖母百花聖殿、喬托鐘樓、聖若望洗禮堂、主教座堂博物館。外觀,建築宏偉,色調鮮明。心裡好奇,這不是古老的建築嗎?為何像寶石那樣亮麗,不像灰暗的古老建築?看資料才知,這些建築是經好幾百年才修建而成。其建造過程是:主教座堂於1296年開工,1347年因黑死病而停工, 1367年市政府通過建造直徑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的大圓頂,最先聘請當時代的名建築師來執行建造,經半世紀努力,均告失敗。
1418年公開徵集建築師,後來揀選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匠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為總建築師。他是個天才,在建造拱頂 時,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圓拱木架,⽽是採用了「魚刺式」的建造⽅式,由下往 上逐次砌成,整個教堂於1436年完成。今天教堂的外表,是在十九世紀修復完成,外部使⽤ ⾊調深淺不同的⽩、綠和粉紅多⾊的大理⽯鋪砌⽽成,難怪色彩鮮明活潑。旁邊的聖若望洗禮堂離主教座堂數米,7世紀建成,11世紀改建成現在的模樣。 聳高的喬托鐘塔高85米,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設計並監工完成。

聖母百花聖殿廣場
很驚奇,這個建築群,歷經好幾百年的計畫與建造,邀請不同的名藝術家,雕刻與作畫,或放在裡面,或外立面的壁龕中。就如一顆寶石,經歷長期的琢磨與雕刻,也像一顆晶體是由小分子在熱中慢慢堆積晶格而成。
主教堂的圓頂達 114.5米高,據資料,這圓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磚造穹頂,共使用了四萬個磚頭。 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聖母百花聖殿的大圓頂、喬托鐘樓
到弗羅倫斯,不登主教堂圓頂,是件憾事。登圓頂,欣賞內部的藝術,紀念建築師的偉大,在頂端欣賞整個佛羅倫斯的景色,很有價值。就如孔子所講,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頂時,聽到很多人,哎聲連連,氣喘不已。原因是梯窄,陡峭,轉彎快。但一陣子後, 就適應了,加上遊客們互相鼓勵,不久就到了頂端。爬的過程可以近距離,看穹頂壁畫是16世紀佛羅倫斯畫家喬爾喬·瓦薩⾥,所畫的巨幅天頂壁畫 「末⽇審判」。

登頂過程可以近距離,看穹頂壁畫「末⽇審判」
到達圓頂觀景台,居高俯下觀賞,視野寬闊。只見滿城紅瓦 、淺白黃牆老屋。遠處,藍天之下,層層青山包圍古城, 幾個建築耀眼突出。西南方有聖十字架聖殿,南方有領主廣場的舊宮殿,北邊有佛羅倫斯聖老楞佐聖殿及梅第奇禮拜堂圓頂,及在它之旁的綠色建築「中央市場」。東北方有SMN百年修道院,及佛羅倫斯的SMN車站。雖不能一一參訪,觀其外郭,欣賞整體的結構,思念歷代藝術家的成就又美、又有意境。

圓頂觀景台,居高俯下觀賞,視野寬闊,西南方有聖十字架聖殿

圓頂觀景台,居高俯下觀賞,北邊的佛羅倫斯聖老楞佐聖殿及梅第奇禮拜堂圓頂及中央市場

圓頂觀景台,居高俯下觀賞,南方有領主廣場的舊宮殿
近看喬托鐘樓,就在聖母百花聖殿旁, 其高度與圓頂相當,在此居高臨下欣賞,看鐘樓拔出於地,高聳於天,塔尖插於遠山之上,⽩⾊、紅⾊、綠色⼤理石紋理結構清晰,壯麗無比。

近看喬托鐘樓
底下廣場人頭欑動,對街的古屋群較低,深紅屋頂、土黃牆壁、迷人樓頂,清楚可見,幾百歲月,多少家庭,歷經興衰,多少故事,講述不盡。

從大圓頂往下看,廣場人頭欑動,對街的古屋群深紅屋頂
主教座堂博物館(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 是收藏百花教堂藝術品的地方,這些創作大多早於於米開朗基羅之前。它收藏眾多,作品本來是放在聖母百花聖殿主教座堂內及外立面 、喬托鐘樓、聖若望洗禮堂內,目前這些真品都收集在博物館內,放於原地則是仿品。
進入博物館,經過一長廊,上留有對教堂建築有功的建築師、藝術家、音樂家的名字。吉貝爾蒂的作品「天堂之⾨」是這裡的鎮館之寶,就放在一樓的明顯位置,原是他為佛羅倫倫斯 聖若翰洗禮堂設計鑄造的⾨,如今搬到此館來存放。

吉貝爾蒂的作品「天堂之 ⾨」是主教座堂博物館,鎮館之寶
一樓展出許多雕塑,大部分是聖經人物、或者是聖經故事,比較熟悉的是四個福音的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等,他們原來是放在百花教堂的外立面的正門的壁龕內。分別由四位雕刻大師所完成(1408-1415)。其中約翰石雕出自多那泰羅(Donatello) (1386年—1466年)的手,他當時是蠻有名氣的,他是首先把透視學和解剖學知識用於雕塑,重視表現人物的性格,被稱為“文藝復興的雕塑之父”和近代現實主義雕塑的奠基人。他在22歲開始做約翰的石雕,由於進度很慢,還被警告要罰款,七年後終於完成,本來馬太的雕像也是委託他做,因進度慢就讓給別人了。進度慢的原因,是雕像要放在三公尺高的壁龕內,考慮到人往上看的角度誤差,雕像的上半身,從相同的視角來看是較長的。 Nanni di Banco 所雕的路加也有相同的狀況。只有馬可的雕像,不考慮角度問題,按人體實際比例來雕刻,他所發的時間較短,但也要五年。

一樓所展出的雕像

約翰石雕出自多那泰羅(Donatello) 的手
詳細地看,每個福音書作者的雕像,藝術家是根據他們出身背景、對主耶穌的認識,揣摩雕刻而成,所以四個人的臉部表情各異。約翰在年紀大時才寫下約翰福音,所以約翰的雕像,表達出他是個充滿智慧的長老,鬍子長且漂亮。約翰福音強調耶穌是神的兒子,雕像的眼睛望著天,似乎在看耶穌從天而降,因為他在啟示錄中,記載著他看到天開了,神的寶座就在眼前,將來所要發生的事一一顯明出來,雕像表情,讓人覺得,他雖活在地上,心卻與天上的主連在一起。

路加雕像
路加福音,作者路加是個醫生,寫作講究證據,他在路加福音裏說,他所寫的內容,是經過詳細考察,是考靠的。他的雕像,眼睛往下凝視著福音書,表達出他對此書的內容的自信。雕像的臉一片祥和,因為他所相信的主,是叫窮人得安慰,瞎眼的得看見,貧苦的人有盼望的主,難怪雕像的臉有安息在主懷中的平穩。
馬可福音作者,出身富有家庭,寫作時,還年輕,所以Niccolò di Pietro Lamberti 雕刻馬可時,雕像有圓潤的體態,頭髮梳綁整齊,像是有錢的中年人。出自有錢家庭,家中曾有很多僕人,他體會到,耶穌雖坐在高高天上的寶座,卻願意降卑成為僕人的樣式,來服事有需要的人。

馬太雕像
馬太,本是個稅吏,稅吏在猶太人眼中,是位殘酷的搜刮者,令人生畏。後來悔改,跟隨耶穌,他所寫的馬太福音,告訴猶太人,耶穌是要來當王的,他來是要建立天的國,所以強調主的權柄與榮耀,他的雕像,看起來臉部表情嚴肅、眼睛銳利,像一個蠻有權柄的將領。
一樓中的雕像,另外較有名的是多那太羅所雕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據聖經,她是個妓女,被鬼附身,痛苦萬分,遇到耶穌替他趕鬼,拯救了她,後來,一生追隨耶穌。雕像表達出,她用頭髮遮臉,身體消瘦,代表被鬼附身的慘狀。

米開朗基羅的憐子圖(圖取自網路)
另外一名雕米開朗基羅的憐子圖,又叫《卸下聖體》(1550),雕刻時米開蘭基羅已經75歲。雕刻內容是耶穌被釘十架,死後,聖母把他扶起來的情景。此雕刻和他早期的作品聖殤(1498-1499)相比,憐子圖多一個站在後面的尼哥底母,及一旁抹大拉的馬利亞。尼哥底母是猶大宗教領袖,暗中信耶穌,最後把耶穌從十字架放下來,並參與埋葬耶穌。表情充滿了悲憫的尼哥底母高高站立在作品的後半部,試圖撐起基督,又似在給聖母瑪利亞機會與她的兒子告別。有人說,米開蘭基羅是依照自己的形象雕塑了尼哥底母,想讓它成為自己死後的墓陵雕像。據研究《憐子圖》並不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人完成,在雕刻過程,他發現大理石中,有易碎的雜質,有礙雕刻的完美,於是將未完成的作品送給了僕人安東尼奧,僕人請專家進行修復。但修復的專家不久也過世了,後來,他將作品賣給了銀行家,幾經輾轉,1671年這件作品由美第奇家族買下,運往佛羅倫斯,在聖洛倫佐教堂及佛羅倫斯大教堂待了超過三個世紀,有時是放在地下室度日。1981年,雕像為主教座堂博物管收藏至今。
上二樓,看見整排的六角形大理石浮雕,這些作品原來是放在喬托鐘塔, 為Andrea Pisano的創作(1336-1348),在這裏完全依照鐘塔牆面的高低左右依序排列展出。在鐘塔西邊的作品,是根據聖經創世紀描寫,上帝創造了人類,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人類要終身勞苦,汗流滴面才有得餬口。他的後人雅八以畜牧為業,猶八是以音樂為生,土八該隱是以打造金屬維生,挪亞是造酒的祖先。作者的創作原意是,上帝造了人,使他們管理萬物,並且呼召他們去從事各種行業。 我喜歡這些作品,他們以活潑、生動方式,表達出各種職業的生活,樸實、感情奔放,沒有天主教的宗教氣氛。


Andrea Pisano 創作: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後代成為各種職業祖師的六角浮雕
在二樓展出,兩個石雕的唱詩班樓台(Sala delle Cantorie),他們原來設在主教堂內,是給唱詩班,站著唱詩的地方,左右各一個。一邊的樓台是Luca della Robbia所創作,其石雕是用光滑的肌理法, 其裝飾品,是根據詩篇150中所說的,有不同組的小孩,用跳舞、用各種樂器讚美上帝,小孩圓胖可愛,而且有不同的優美姿勢,討人喜歡。另一邊是多那太羅Donatello的剛勁有力的素描法,雕刻而成! 其跳舞充滿活力與力道。這兩個唱詩班樓座是很重要的藝術品,據說,主教座堂博物館剛開始是為了放這兩個詩班樓而成立的。

Luca della Robbia所創作的詩班樓台及兒童用樂器讚美上帝大理石浮雕

兒童用各種樂器讚美上帝的大理石浮雕

弗羅倫斯百花大教堂廣場人潮聚集
參觀完了弗羅倫斯百花大教堂群,在廣場休息,看到人潮聚集,有人帶隊講解,有人靜靜欣賞建築,也有不少人圍著看擺地攤的藝術品,本以為擺地攤是正常的買賣,那知不久警察來了,擺攤者把藝術品,快速收了起來了,假裝沒事,等警察一走,又擺出來,類似台灣早期擺地攤的人。原來,地上擺藝術品買賣,是不合法的。但可看出,這藝術發達的城市,靠藝術吃飯的人真不少,應該也是整個城市的文化,每個人所能夠想到的就是藝術。
從弗羅倫斯百花大教堂群的建築史來看,此城的藝術發展在13世紀就已很發達了,遠早於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之前。 弗羅倫斯藝術發達和麥地奇家族有很深入的關係,他們本身對藝術很喜好,也提供很多資金,供藝術家去創作,藝術贊助是從熟識的朋友開始,包括了多納泰羅Donatello的雕塑、布魯內萊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的建築、百花聖⺟大教堂和聖勞倫斯大教堂都是他們的成果。在弗羅倫斯,麥迪奇家族開啟了資助藝文活動的優良傳統。其家族死後,被葬於聖羅倫佐大殿。

弗羅倫斯藝術發達和麥地奇家族有深入的關係,其家族死後葬在聖羅倫佐大殿
離開了主教座堂廣場,心中大嘆,弗羅倫斯啊,你名不虛傳,第一次見面,就看到你的美麗,看到你的豐富。從圓頂觀景台,看到你的外廓:領主廣場、聖十字廣場、老宮殿、聖羅倫佐大殿、烏菲茲美術館、老橋......,一一呈現在眼前,每一個建築,每一個博物館,都有挖不完的寶藏,聽不完的故事。何時才能全部了解你?何時才能細細觀察你?你的藝術精深、博大,不是我們這初訪者,能全部理解,也許這只是匆匆相遇,重要的是,開啟了我們的藝術眼界,留下長久不滅的回憶。

最後,橫跨阿諾河的老橋